文/海斯特
小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理也说不清”,至少对于比较复杂的道理,小孩子是听不懂的。所以,在圣经《箴言》中,主张要合情合理地管教孩子,包括以“杖”责打。
《箴言》早就指出孩子不总是理性的:“愚蒙迷住孩童的心。”(22:15)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这种情形。例如父母多少次告诉过孩童,不要在街上横冲直撞。然而,许多孩童,甚至是一般人认为“已经够大,自己会小心”的孩子,也会冒然地在马路上冲锋陷阵,毫不留意来往的车辆,因而受伤或丧命。
《箴言》书的“智慧”极其实用。当孩童不讲理或不了解道理的时候,可能需要给他一些惩罚:“明哲人嘴里有智慧;无知人背上受刑杖。”(10:13)
“鞭子是为打马,辔头是为勒驴;刑杖是为打愚昧人的背!”(26:3)
《箴言》中的杖和愚昧形影相随。缺乏智慧、不接受教育的人,就需要较强烈的管教方式。不听口头劝诫的孩童,必须给予能帮助他的惩罚。就像马或驴需要骑士坚定的引导,愚昧人也一样 不论是孩童或是成年人。
但请注意在《箴言》书中,体罚并非万灵丹,也不见得比口头的责骂更有果效。第17章11节描述了“一句责备的话”远超过“一百下的鞭打”的情形。可见,管教成败的关键因素并非在于责罚的严重程度。
《箴言》对惩罚(象征的或真正的杖),也有些非常实际的指教。
强制的惩罚 必须出于爱的动机
《箴言》注重的是我们处罚子女背后的动机。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13:24)
对孩童的体罚,必须发自爱与关怀。
爱孩子,并不是要父母纵容或忽视孩子愚昧、叛逆的行为。爱迫使我们不屈从自己的情绪,不是在当时的压力下大发雷霆。
惩罚必须坚定,但也要有怜悯“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致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23:13、14)
《箴言》的确清楚地指出,孩童行为不当时,父母应予以坚定的反应。然而,《箴言》同时也清楚地指出,当孩子爽快地认错,并且改正不良行为时,父母应予以怜恤。
原谅有时比报复更能纠正孩子的心态与行为。
然而,若孩子一味地冥顽不灵,当然就得“用杖打他”,孩子才会注意,好使他产生“下次再也不敢”的心理。父母可以“灵活搭配”以下这些方式来斥责或处罚孩子:
声调∕表情——有些小孩只消凶他一句或瞪他一眼就叫他难过半天。我就是属于这类非常敏感的孩子。我还记得只要爸妈稍微对我大声点,或露出生气的脸色,我就吓得在旁发抖。
剥夺权利或禁足——父母常在幼儿滥用玩具或其它物品的时候采取这个行动。把物品从幼儿身边取走,或是把幼儿带离“肇事”的现场。
孤立——“到你房间去!”这是种挺吸引人的作法,因为使犯错的孩子无法再“骚扰”其他家庭成员。也容许父母及孩子都有段时间能够冷静下来,使亲子能稍后再检讨当时的情况。
通常,短短的“暂停”,对二岁到小学阶段的孩子是挺有效的,能够帮助他们“恢复正常”。
但孤立对小小孩并不合适。幼儿闹情绪时,他们需要大人在旁抚慰他们,才能平静下来。孤立只会把小小孩的心情弄得更糟。
弥补纠正孩子的行为,并引导孩子做些事情来作弥补 要求孩子做事是建立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特效药”。
有次我不想做每周例行的推草工作,就自做聪明地“逃役”,故意在朋友家玩到快天黑时才回家。因为我事先知道次日一大早要去探望亲戚,所以认为这回铁定是胜券在握,可以赖到下礼拜再推草。
然而,爸告诉我,我还是得在暮色中推草,他会拿手电筒来检查我的工作。我快马加鞭拼命地推草(因为天就快黑了),内心对爸爸极为愤怒——一方面是因为他不通情理地要我在傍晚摸黑工作,不过主要还是因为他破坏了我的妙计。
我推完了草,进去宣布大功告成,爸爸就出来检查我的工作。当时我的怒气全消,取而代之的是虚脱似的疲累(刚才工作得实在太快、太卖力了),以及松了一口气的感觉(他把手搭在我的肩上,夸我做得很好)。
体罚——目前为止,我们查考过用杖(喻意)的各种处罚方式。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可以采取不同的反应,表现权威、施予处罚。现在,我们要探讨如何对孩子应用“杖”的字义——“打”。不过,我们也了解许多满有爱心、负责任、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强烈反对这种做法。
有些主张体罚的人士建议了一些“该打”的原则。例如,当幼儿做出危险的事情时——好比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可能需要打一下屁股或手心,才能加强孩子的认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有人认为如果较大的儿童蓄意违抗父母,亦应予以体罚。
明确列出何事该打、何事不该打的确困难,因为每个孩子及每位父母都不一样。对A有效的,对B而言可能是糟糕透顶的做法。
若想在《箴言》中找出何时能打,或何时不能打的公式,那就偏离了《箴言》书的主旨了。《箴言》书强调的是,获取智慧,引领明智的父母认清远程的目标,对每个孩子有全面的认识。父母的职责是鼓励孩子,迈向目标。
体罚须配加合情合理的解释,并产生改善行为的效果。
“你虽用杵将愚妄人与打碎的麦子一同捣在臼中,他的愚妄还是离不了他。”(27:22)
杖——打本身并无法使人产生智慧,也不能担保孩子就能学到教训。
对孩子任何形式的处罚都必须加上纠正,对他解释处罚他的原因及方式。即使是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或是只有爸妈才听得懂他们儿语的幼儿,也需要父母做几句简单的解释,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把他带到房间的另一个角落。
用杖时(不拘是字面意义的杖,或是喻意的杖),《箴言》提出一些应注意问题:
.必须不是为了报复;
.必须公平地执行;
.千万不可在怒中体罚。
报复势必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倘若处罚孩子只是为了报复他所惹出的问题,那就显出我们的愚昧来。
任何以报复心态所做的处罚,都很可能会刺激孩子产生类似的反应,这种“看谁厉害”的心态是相当可怕的。即使父母嬴了(骂出最后的一句,或是打到孩子不再还手为止) 孩子稍后会伺机另行报复。
还记得有一回哥哥肯尼顽皮的时候,爸爸决定哥哥该挨手心。我坐在不远的椅子上,看得津津有味。爸爸打过他之后,生气地大步走向书房,接着肯尼 我万万没想到,像他这样守规矩的人,也会有这样突发奇想的妙计 居然边跳边嘲弄地笑骂道:“不痛!不痛!”
当时,爸回过头来,决定再用力一点打他,好使肯尼“会痛”。他们俩人就这样一个说不痛,一个要打到他痛为止。俩人都很不满意对方的表现,想要报复、扯平。
当肯尼再也无法嘴硬时,我记得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他终于流下的眼泪,而是他通常看来善良的眼神中射出的凶恶目光。我一直怀疑爸爸也对此十分懊恼,因为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打过我们。
偏心会拆散你们的家庭
倘若孩子认为父母的处罚不公平,家庭的整个架构就会因此动摇。无法信任父母有良好的判断力,觉得父母不公平的孩子,会因此学到憎恨、自欺、缺乏自信,并无法发展出智慧及公义的特质。
孩子对公平与否的看法可能不尽正确,要他分一半冰淇淋给另一个孩子,若他能分给出百分之四十,就会自认“公平”。所以,有些父母用这个方法解决公平的争执:叫一个人分冰淇淋,另一个人先选。当然,在这种极为“科学化”的精确平分中,很多冰淇淋都溶化掉啦!
在施行处罚的时候,任何一个孩子都会觉得自己所受的惩罚远超过那位“显然更坏”的手足。较大的孩子通常会振振有词地指出,爸妈对弟弟妹妹较为宽松。而较小的孩子又常觉得每个人都找他麻烦,甚至连家中的狗也会欺负他。
对九岁或十三岁的处罚方式是否应有不同?
是否应该考虑是谁先踢人——或揍人、打人、捏人,或先骂人?
是否应该对灾情较重的那一方——通常总是较小的那一个——从轻发落?
是否应考虑到他们之前的表现,例如:“可是我的功课都写完了,而他还没有!”
这些都是不易判断之处。父母会试着考虑许多相关的因素。但是,明智的父母也会寻找沟通的机会,解释判决的依据:
“我知道你说他先开始的,但是你已够大,应知道用其它方法停止这场争执。我认为你需要一些警诫,才不会忘记我们的家规。所以今天晚上不准你看电视,希望下次你和弟弟玩时,能记住这个教训。”
怒上加怒
“愚妄人怒气全发;智慧人忍气含怒。”(29:11)
“摇牛奶必成奶油;扭鼻子必出血。”(30:33)
正如报复会产生反弹,怒气也徒然搅动更多的愤怒。在怒中用杖是种“罪行”,灾祸必随之而来。
在怒中责打孩子的父母或许可能获取一时的胜利,但往往会造成更深、更棘手的问题。大多数虐待儿童身体的案例都是因为父母在盛怒及严重挫折感中失手造成的。
可能最悲惨的虐待案例是:婴儿长时间的哭闹,致使父母十分挫败、愤恨。婴儿迫切需要的是关爱、安抚,而大人已情绪失控,鞭打、猛摔、甚至用火烧自己的孩子。
每个人难免都有愤怒、沮丧的时候,然而,明智的父母会设法控制情绪。害怕自己常常无法控制怒气的父母,必须寻求灵性、情绪及生理方面的辅助,学会控制情绪,而不任由情绪所支配。
最糟、最不负责任的父母是大发雷霆后,若无其事地说:“我向来就是动辄发怒的,大光其火后我就好了;我就是这种火爆脾气。”
《箴言》能够帮助我们成为明智的父母,在处罚孩子时,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下的几个问题,可以帮助你反省你在这方面的问题,你不妨测试一下。
1、你的孩子不乖被责骂后,其反应如何? 是比较接近《箴言》中的智慧人,对大人的讲理及解释产生良好的回应?还是蛮不讲理、冲动、固执?
2、你曾否在盛怒中,以报复的心态管教儿女?他们如何反应?你事后的反应如何?
3、你能采取什么实际的步骤,以避免在烈怒中报复的心态?如何能够跳出愤怒与憎恨的模式?
本文根据《智慧的父母》(校园书房,1995年版)改编。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