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默想

 

 

 

文/庸子

 

 

 

人呀!是多么轻易而不自觉地就流露出那些似乎不属于自己,却本属于自己的丑和美来。

这些日子里,我的心常在这两者之间回荡,从身边的现象到远方传来的消息,从昨夜电视频道上的新闻到老旧的故事。

那个老旧的故事,就我而言,不是别的,只不过是那几张发黄的“六.四”图片,是我从某一期刊上剪下来的。挥不去的图片上那几张清晰的面孔,他们似乎在叙述着一种对人性内在真实的需要--对真我和自由赤裸裸的渴求。我能用什么来描述那种激情呢?我感受一种“美”,人性本质的美,在流露。我不是指那个画面,也不是指那个情节,而是指在那一刻在那几张面孔上凝结下来的讯息,是来自生命内在的深处。

另外有一张图片,有几个人试着扶起一座“自由神像”雕塑。我曾想像,从制作雕塑的第一天起,他们就一直努力地想传递一个梦,编织在心灵的深处的。人在意念的蕴酿中,总是情不自禁地想找出一个具象的实物,期望这实物能够解释一点自己内心的抽象。然而,那逃避不了的悲剧是,正当这具象的实物成形的时候,那抽象的意念也开始遭受扭曲了。正当他们欲图宣告一个“偶像”的破灭时,却不自觉地举起了另一个偶像。当他们欲理出一条新路向时,他们不自觉地走回到原来厌弃的路上。人岂是真的情愿并且企图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正陷在这“丑陋”的挣扎里。我不是指那个意念,也不是指那个雕塑,我仍然是指一个从内心来的讯息。

去年夏天,一位从中国大陆来美国探亲的伯母,在谈到“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的时候,感慨地说:过去的日子里,我思想上的担子太多太重了。现在我什么都不想要,我只想自己作自己的主人,不想再要另一位主来控制我……这一番话让我感受好深,像是一种来自生命庄严的叹息。就一个尝过耶稣滋味的人的立场而言,我当然有好多的话想说。我想说,耶稣并不是另一位“领导”,接受并不是另一种控制,信靠也不是又一次地失去自由。可是我宁愿选择静听,不是要听她说什么,只是想听听她的心灵、或是说用心灵的伤痕咀嚼一线希望所发出的叹息。纵然,追寻已沦为漂泊,自由已成了流浪,奋斗只留下挣扎,她仍想正视一下自己,为的是想

找回那真正的安息,哪怕是一刻的时光也好。我称这也是“美”。永生的神呀!她在找的正是你,而你岂不也正在敲门吗?再敲重一点呀!

在圣经《约翰福音》第八章里记载了一件事,一个犯奸淫的妇人被几个经学家和宗教家抓到耶稣面前,要求耶稣审判,其实是要求耶稣同意他们的审判,好成为他们告耶稣的把柄。想到“六.四”,也想到这故事。这似乎不只是对罪与罚、宗教与良知的一桩历史性的记录,更是反映出人从历史以来一直跳不开的困局。人性在这两个端点之间回荡。一方面,这群人因宗教和敬虔的缘故,大肆挖掘别人的罪,控告别人的不义。另一方面,这同一群人却因良知而羞愧地离去。另外,当耶稣问这妇人“有没有人定你的罪”时,她的回答是“没有”,而不是“没有罪”。谁能说她未曾悔改?因她照着自己的本像回应了真神。

在这里,我感受到人在理性下狂热挣扎的丑恶,我也感受到人在良知里无助回应的真情。欲坚持自己又欲放弃自己,欲保护自己又欲敞开真我,欲取又欲舍,欲恨又欲爱,欲报复又欲原谅,欲遮盖罪又欲忏悔,欲拒绝神又需要神。“我”在丑与美之间摇摆。这“摇摆”正煎熬着自己的心灵。

我从未曾找着真理。只因内心那一份对真理的饥渴,对归乡的焦虑,对永恒的茫然,对罪的忧伤,真理就找着了我。神和他的爱,就得着了我。于是,我想说,人性的“丑陋”很可能就不是由于惊吓以至于厌恶,而是不自觉地煎熬着自己,在罪和绝望的边缘。而这“美”也不是仅于动情以至于爱慕,而是蕴育着一颗接受的心灵,接受那真实的生命与平安。神呀,你是何等珍惜这样的心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