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童年的岁月,没有现代人所讲究的“刺激”和“消遣”,但却充满简朴、诚实、敬虔、牺牲的奉献,和另类的情趣……
文╱林慈信 译╱心渔
简朴与美好的生活
感谢主赐我至大荣幸,能身为第四代全职事奉的传道人。家父林祝三牧师与家母沈曼丽博士,多年任教于香港伯特利神学院与中学。伯特利位于安静的嘉林边道,这是香港安全、与世隔绝的一角。
童年的生活简朴、快乐、富有教育性。很自然地,我学会了爱主。在学校的后面(靠延文礼士道的那道墙),逃离中国的难民搭了单薄简陋的棚屋。不远就是1950年代末期兴建的老虎岩“徙置区”。我心里很明白,自己生长在伯特利这样的环境是何等幸福!
我从父母亲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如今,我已年过半百,想分享一下自己生命的头十四年学习到的功课,尤其想向与我生长环境截然不同的下一代分享。
虽然我童年的岁月,没有现代人所讲究的“刺激”和“消遣”,但却充满简朴、诚实、敬虔、牺牲的奉献,和另类的情趣——从生活中体会智慧,不断地享受天父的恩典。
要求“记号”的祈祷
我的曾祖母是圣公会在宁波的女传道(Bible Woman)。祖父林鹤九牧师,深信上帝要赐他四个男孩,因此事先命名为马太、马可、路加、约翰。果然一连生了四个儿子!家父是老四。
父亲1943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48年南下香港,在伯特利的神学部与中学部任教多样科目。母亲后来应蓝如溪院长和盛成皿教务主任的邀请,也去伯特利。
此前母亲与父亲只在杭州林道亮牧师的神学院的教职员会上见过一面。1949年秋,她为婚姻寻求主的心意,祷告:要是她不迟于当年12月31日收到父亲从香港的来信,就知道这是主的意思。1950年1月初,她收到父亲寄来的信——信的邮戳是1949年12月31日!
母亲在农历年夜抵达九龙火车站。当晚,父亲邀请母亲出去吃饭。以下是孩子们听到的“已消毒版本”罗曼史:他在晚饭时说:“家父是牧师。”她回答:“家父是工程师。”(外公是香港大学第一届工程系毕业生)就说了这两句话。饭后回学院,四天后定婚。蓝院长和盛主任认为,院方虽作了媒人,可是老师谈恋爱还是不太恰当(其实伯特利并不反对神学生谈恋爱的),因此要求他们迅速成婚。
那年毕业典礼之后(7月19日),他们就马上举行婚礼,林景康牧师证婚。蜜月在容龙别墅,由学生郭超斌牧师作私人司机!
今日许多基督徒不会透过“记号”(诸如邮戳),来寻求主的引导。不过当时许多敬虔的信徒真诚寻求上帝带领自己生命的每个决定与每一步。我童年时,许多主日学老师与团契的辅导就教导我们,要信靠主,在每个决定上寻求他的旨意。虽然这种要求“记号”的祷告,严格来说不是很“神学上正确的”,但天父却往往体谅我们,应许我们真心的祷告。
先进的卫生观念
伯特利的学生们为父亲取了一个绰号,叫“卫生大王”。当我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婴儿围栏中玩耍,学院的老师、同学们经过院子,都清楚知道,父亲不准他们亲我!(我妻子常常纳闷,照这样,我的皮肤怎么后来变得那么粗糙!)
当我够大到自己上学,有零用钱时,父母叮嘱弟弟和我,只能买牛奶公司和安乐园的冰淇淋吃,因为所有其他牌子都“不卫生”!吃饭时每个人都有两双筷子;一双是私筷,另一双是夹桌上菜肴的公筷。这在当时是多么先进的卫生观念!
父母亲不仅有讲究卫生的思想,还教导青年过健康的生活。五十年前,他们就分组带领男女生,教导生理学和性知识;这些做法在当时深具革命性。相信那个年代的校友一定很感激上了那几课!(日后父亲在美国惠顿大学深造,主修基督教教育。)
即使今日X世代和Y世代整天被媒体的感官刺激所轰炸,许多教会圈子仍未对有关人体、交友、约会等问题,提供合乎圣经的教导。1960年代的性革命也早已远飏,但是关于上帝为何创造我们成为男女,我们也仍然缺乏健康的、合乎圣经的资讯。
我感谢我的父母走在时代的前端。十一岁时,一晚,父亲把我与弟弟叫到一旁,告诉我们,在未来的日子我们身体会怎样改变。身体并不污秽,是上帝所造;然而倘若误用了自己的身体,就是罪。
我们必须教导我们的孩子——而且是提前教导他们。
有益的食物,广泛的兴趣
父母亲靠着不太多的薪资过日子。那时代,教书绝不会致富的。不过,我们有免费宿舍可住。父亲每月把钱放在一系列的信封袋中。其中一个信封是装买菜的钱,另外一个信封装卅元港币,是为买水果的。我们常在晚饭后去九龙城散步,买苹果、橘子。均衡饮食的观念早就在年幼时,根植于我们的头脑中!
父亲会在屋顶上弄豆豉,在家里酿米酒,对饭食也有不合常规的口味。一次我回家吃午饭,桌上没有肉,没有菜,只有红豆沙糯米饭和黑芝麻糯米饭。母亲对这甜甜的午饭没啥兴趣。不过父亲认为糯米对我们身体很好!
后来我们搬到美国之后,我看到父亲买果汁机、制酸乳酪机、发芽机,并且种了满后院的蔬菜。他还订阅《预防》(Prevention)杂志,对健康甚为重视。
伯特利神学院是十分严格、保守的地方:大家不抽烟、不喝酒、不玩扑克牌、不搓麻将、不看电影、不赌博、不跳舞。父亲连报纸的电影版都不看!
然而生活一点都不单调无聊。父母热爱生命,也重视孩子的教育。我四岁起就开始习钢琴。母亲教英文和世界历史,有时我帮她改卷子,也学了一点历史常识,以致后来主修历史。
暑假时,父母让我一年学打字,一年学珠算,另一年补习中文。父亲还送我去余提多博士(当时还是中学生)那里,学英文字根!
和美的社区与体贴他人
伯特利是个小社区,由两位单身女士管理:蓝如溪博士和盛成皿女士。此外有年长的林景康牧师,他在1930年代,曾与宋尚节牧师等人组织了伯特利布道团。除此还有约十二个家庭,一起住在学院宿舍里。
我们这些家庭朝夕相处。母亲有时会带些饭菜,去给“校长婆婆”和“盛婆婆”。受难节圣餐的无酵饼,多年来是母亲烤的。家中常有访客,包括赵世光牧师师母、鲍会园牧师师母、金新宇博士等。当然还有学生的家长们。他们来致谢,或寻求谘商,都照中国人的礼仪,带来名牌的欧美饼干和糖果。不过我们因需要“礼尚往来”,所以,很多饼干糖果不许吃。
一日,我的父母参加宿舍的“街坊会”,讨论安装对讲机的问题。整个校园只有一台电话,并且是放在办公室里,离我们住的公寓是顶远的一段路。学校决定要装设内部对讲机,以便老师与家人接到外来的电话时,能迅速知道。但是,三架对讲机,十二个公寓,应该放在哪三个公寓呢?放在谁家,都会给那家人添麻烦的。
教音乐的年长单身女士连惠芬老师,与她年长的母亲住在202号公寓。她们是最不需要对讲机的,因为她们很少接到从外面打来的电话。然而,连老师却自愿装设在她的公寓中。
父亲开完会回家,把连老师高贵的榜样告诉我们。他说,我们应该学习去照顾其他人的需要,而不是只管自己的事就好了。到如今,我仍然记得那晚学习的功课。
父亲还通过另一件事,教我们学习如何彼此体贴,就是控制我们的收音机声量。父亲说,我们必须把收音机音量调到隔壁房间的人听不到的程度!我父亲音乐就放得很小声。
我们彼此相顾,建立了社区,至今难忘。
结语:
我一生的前十四年,在敬虔的环境中成长:充满上帝美好的礼物(食物、语言、人文学科、音乐),成长在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中。我从我父亲身上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榜样,生活中充满了敬虔与智慧,却不乏情趣──因为,“这是天父世界!”
作者为中华展望(http://samling.ccim.org/,China Horizon:http://www.chinahorizon.org/,神学与护教出版训练机构)的负责人。现居美国洛杉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