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越洋寄养文化的盛行

 

 

 

 

文╱李建宏

 

 

 

许多海外华人称“越洋寄养孩子”为不得已之举。然而,细问之下才知,原来用此权宜之计的主要原因,不外乎经济和事业。换句话说,出此下策并非别无他法,而是经过利弊权衡之后,以暂时牺牲家庭团聚之“小痛”,换取未来高薪高就之“大利”的一种自觉选择。美其名曰:这样做是想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然而其眼中所谓好的生活,却是指物质上的好。而最最自然、最最合乎人性的父子、母子之情,竟被轻易地置于物质考虑之下,实在是值得自诩为重天伦之乐的华人深思。

与此相反,西人却大多不愿为了一份好工作而牺牲天伦之乐,特别是很多基督徒母亲,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享受母爱,而甘心做家庭妇女。即使家庭再穷,他们也不愿与骨肉分离,宁可在最简单的经济条件下,将自己的小孩带在身边,拉拔长大。在她们眼中,爱与家庭价值的传递是远远重于钱的。

西人之所以有如此选择,是因为西方社会已饱受家庭破裂之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根本的需要之一是爱,特别是家庭之爱,父母之爱。如果人不能得到这种爱,就会衍生种种心理问题,在成年后对婚姻、职业、人际交往甚至正常生活,造成不等程度的影响。

西方人亲眼看到,在社会中最痛苦的人、经常出入心理医生办公室的人,大多不是穷人,而是童年没有得到父母之爱或家庭温暖的人。而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过父母无条件之爱的人,也很难理解上帝白白将救恩赐给世人的大爱。

作者祖籍山东,生长于北京,现居加拿大埃德蒙特市,一直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

 

 

越洋寄养的文化透视回应

 

 

 

文╱永芳

 

 

 

年轻人为了在国外尽速有成,越洋寄养文化自然形成,这是今日中国家庭的创业模式,似乎也合传统。这方式短时间内确实有益,但是却隐藏着相当多的危机,一旦爆发,即使花费再多的时间、金钱,也不一定能弥补。

危机之一便是价值观的差异。以往农业社会较封闭,价值观在几代甚至几十代之间差异不大。今日开放的社会环境,信息无远弗届,加上地理、国情因素,不是一两代而是三五年间,就足以造成差异。
面对这样快速的改变,父母两人合力教导子女,都不一定能及时掌握子女的思考模式,何况是越洋寄养,祖辈看孙辈!

年轻人若能下定决心,自己的问题自己担,创业虽更辛苦,但子女能与自己培养出生死与共的情感,也可磨炼孩子的品格及毅力,对减少价值观的差异大有助益。待环境许可再接祖辈来享天伦,如此既顾及了华人孝养传统,又避免了价值观差异的危机。

祖辈放手,第二代尽早除去依赖长辈或家族的心,教导第三代独立,这是今日一般华人家庭最需要、也最合时代的模式,更是三代全赢的教养方式。

作者来自台湾,现居美国加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