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儿童

 

 

文/程援恒

 

 

大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儿童,我却只希望孩子平凡便好了。养育出天才儿童也许是父母的光荣,然而对这孩子来说,天才带来的无非是加速飞逝的童年。

200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是A Beautiful Mind(美丽心灵)。我曾凑热闹买了原著,一口气把它看完。最后我感叹一句:“做天才真不好玩。”这故事记述一位数学天才,20岁出头就发表几篇很有份量的论文,其中一篇影响了近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但不幸的是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足足疯癫了好几十年。最近十年,他的精神病慢慢消退,并且在1996年拿到诺贝尔奖。

故事的主人翁确是数学奇才,可惜他待人接物的态度有待商榷。他的数学能力无疑是超凡的,但他与人沟通却有缺陷和障碍。天才的孩子需要天才的父母加倍悉心的栽培。除了学术之外,父母也要兼顾孩子社交能力的平衡发展。同龄的孩子在玩泥沙时,天才儿童在算微积分;小朋友们在打棒球时,天才儿童在看相对论。有心事要与人倾诉,天才儿童认为同龄的孩子不够水平;要跟大人说,大人却说,“你年龄太小,现在还不懂……”社交能力的发展往往是天才儿童最大的障碍。

其实我们不妨细想一下:天才孩子12岁进大学,同学们交男女朋友的时候,他还在玩Game Boy(一种电子游戏)。同学们要看电影,但这部电影是PG-13(13岁以下需家长陪同)。16岁把博士学位拿到,做了大学教授又如何呢?年纪轻轻就要面对工作、人际、以及所教学生给予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压力。熬了几年,睁眼一看,儿时的玩伴原来也一个一个地爬上来,有一个可能还坐在自己办公室的隔邻呢!天才又怎样?正常的孩子在欢天喜地的日子中成长,天才的孩子回头为自己算一算,什么都没有得到,却失去了宝贵的童年。

“天才”是上帝给的,“天才儿童”更非我们欲求可得。但环顾身边,看到很多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巴不得自己的孩子都是天才──又能打球、弹琴、中文、英文、西班牙文、数理文科全A。人家孩子六岁念一年级,自己的五岁就要进学堂。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对孩子一点好处也没有。惟一的好处是孩子能早一年毕业,父母就可以早一年把担子卸下!孩子却茫然不知自己白白失去了一年的童年光阴。

天才与否,在神的眼中,还不是一样的“傻瓜”、一样地疼爱吗?照顾一个天才孩子实不容易,我惟愿上帝赐我平凡儿。孩子是上帝交托父母养育的,本不属于父母。父母的责任是提供爱的环境,让自己和孩子一同成长,透过培养亲子关系,一同学习并领会上帝对世人的爱。

若果能让我选择的话,我盼望儿女平凡。我更不愿自己的孩子成为A Beautiful Mind一书中的主人翁,成为一个自私小人,对女朋友始乱终弃、对自己亲生骨肉弃而不顾,落得精神分裂大半生。拿到诺贝尔奖又如何?名利真可以弥补一切吗?

 

 

作者来自香港,现在美国东岸北卡州行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