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求美好,但究竟如何定义美好呢?早期不少哲学家对这问题有过很多思考,比如他们认为,人们永远无法画出一个真正的圆圈。那个真正的圆存在于人类世界之外,在那儿,有一个至善至美的客观存在。也许哲学家们是对的,人们想象中的美好总与实际中的美好大相径庭。而且,每个人心中对美好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1
最近和一位弟兄聊天,他说这段时间常和妻子吵架。原因是他抱怨妻子做事很不周到,很多事都是临时决定,不做准备,这让他很抓狂。比如妻子开车,作为新手上路,她从来不预先看地图,而是在路上临时来问他该怎么走。弟兄因此火冒三丈,他觉得在开车途中问询很危险,又想到妻子平日里的种种做事风格,他没忍住,数落了妻子一番,将平日温顺的妻子彻底惹爆了。那次他们吵得很厉害,吵了几天,闹到几乎快离婚的地步。最后他们不得不参加婚姻心理辅导。
在辅导中,他们发现各自都有问题。弟兄从小是在十分严苛的环境下长大,父母对他管得很严,他慢慢形成了追求完美、不容犯错的生活态度,对己对人都是如此。只要别人的行事方式和自己有所不同,他就很容易被激怒。而他妻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很宽松的家庭,父母几乎没有约束过她,因此她的性格比较随意,做事也更松驰。
由于性别、个性、成长背景、受教育环境等的不同,导致人们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所认为的美好世界。当大家用自己的尺度去度量美好时,就会带来许多矛盾。小到夫妻、朋友之间,大到民族与国家之间,矛盾一旦激化,就可能发生战争。因此可以说,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解决矛盾的历史,战争几乎永远是人类的主题。
2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很美好。说起来,真有些讽刺——我们都向往美好,但最终得到的往往是分裂与隔绝、失落和悲伤。由于自私的基因根植于每个人的生命中,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美好的世界,但真实而残酷的现实却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是否人类有真正实现美好的能力?
前不久看了一部韩剧《金字塔游戏》,该剧赤裸裸地反映了人类自私的本性。电视剧关注的虽是一桩校园霸凌事件,却揭示了人类的社会法则。在剧中,学生们根据一个人的外貌、性格和受欢迎程度给每个同学打分,然后将排名最底层的作为集体欺凌的对象。同学可以用言语、肢体行为肆意侮辱和殴打得分最低者。家长们知道此事后,不但没制止,反而利用自己的能力,陪同孩子一起玩这个游戏。剧中的成人和孩子,价值观已经完全被扭曲,他们认为的美好世界就是拥有权力和财富,以此霸凌、欺压别人。而许多被霸凌者的愿望则是有朝一日实现阶层跃升,成为霸凌者。
看完该剧的那个周末,陪孩子们看电影《纳尼亚传奇》。在《最后的战役》中,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美好的新世界。人们进入阿斯兰的王国,在那里,人们不用受时间和衰老的限制,也没有痛苦和悲伤,那是真正的美好。两部影视剧让我反思,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进入到这种美好?
3
我们所处的时代,物质丰富。可讽刺的是,我们对物质的焦虑也很真实。有人说,中国人聊天所关注的话题,除了赚钱还是赚钱,整个社会充斥着金钱的味道——除了金钱以外,似乎没有其他东西让人们有安全感。
在将全部关注点专注于占有物质时,我们忽视了生命中许多更为重要的东西并不是通过占有而得的,而是被赐予的,诸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这些都是上帝赐予人类的。从一开始,他就把这些最珍贵的东西赐予了我们;不仅如此,他甚至差遣他的儿子为我们而死,买赎我们,好让我们成为他的儿女——这简直颠覆了我们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打量自己和世界:是否当我们执着于追求自以为好的美好世界时,我们却错过了真正的美好?
在成为基督徒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明白上帝为何总是要我们顺服,教会讲的最多的主题也是顺服。但直到看完《纳尼亚传奇》,我开始明白顺服的重要性——因为唯一可以让我放下生命的重担、得着自由的便是顺服,是我对美好的执念。
顺服是对自我的否定,是对人类自私基因的不赞同。借用奥古斯丁的话,“承认恶行,乃是善行的开端。”罪让我们虽竭尽所能,却依然无法拥抱美好。我们需要做的,是离开自私的基因,不服事那个自我,选择顺服耶稣并践行他的教导。
这种自我否定不是一种“蠕虫神学”,也不是苦修主义或一种自辱的方式。这种自我否定可以将我们从自己的欲望中解脱出来,而且真正有能力向别人退让。我们不再纠结于自己的期待能实现或意愿能达成。自我否定也不是弃绝自己的身份,反倒是得到原本属于我们的身份。这种身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如同空气、水源等一切上帝丰盛的赐予,我们无法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身份,只有靠赐予才能获得。
4
放弃自己的权利,像基督那样学习去顺服,看起来似乎失去了什么,神却带我们进入一种全新的、光荣的、充满平安与自由的美好境地,如同阿斯兰王国一样。
让我来描绘一下阿斯兰王国。在这个王国,我们不再将自己的意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也不因没有达成自己的意志而自怜或恼怒。相反,我们可以为别人的好处放弃自己的权利;不再嫉妒别人所拥有的;也不再看不起那些地位低下的;在家中,丈夫和妻子不用执着于谁更重要、谁的地位更高,而是能从心底彼此尊重;我们不再把自己的事看得最重要;我们可以彼此服事,为对方做那些微小而琐碎的事;当我们受到蔑视和不敬时,我们不再瞬间恼怒……因为放下了自以为的美好,所以得着了真正的美好。这美好来自于一个永恒的身份——我们是神的孩子,他已给予我们无比的荣耀和价值,永不褪色的爱与接纳。
乔治·马德逊(George Matheson)曾写道:
但愿做主的囚,因此真得自由;
但愿放下手中的剑,因此战功能收;
当我自仗英豪,一生常闻警报;
当我被囚于主臂间,反得坚强依靠。
愿这首诗激励你我,迈向阿斯兰的王国,它敞开门欢迎我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