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遥望迫近的老年 / 石楠

“总有一天,婆婆会故去,儿子会远行,世界就只剩下我们俩,煮饭洗衣,读书散步。真是庆幸孩子生得迟,空巢余年不必过早来。”这是我曾发在朋友圈中的一条小语。

如今,婆婆已离世。就只剩下我们一家三口,按部就班。

人生很多愿景、牵挂,敌不过生活的现实。想做的,未必能做到;不想要的,未必不会来。一如眨眼暮年。

祈愿无灾病

寒来暑往,已经四年了,我大伯母依然卧病在床。她是一位退休的小学语文教师,七十几岁了。四年前,大伯一家去一个海滨小城猫冬,大伯母突发脑梗,虽捡回一条命,却从此有知觉无意识,认不得人了。离开家乡时,她身体硬朗,头脑清晰,对生活充满计划,怎料想竟要睡在救护车里返回故乡。

除非遭遇不测,我们都会如期走进迟暮之年。

能在夕阳里蹒跚踱步,已然是很好的晚景。就如我婆婆在世时,每日清晨,伴着鸟鸣,推着她的轮椅四处闲逛。能吃能睡,消化好,这是多大的福气。可即便如此,她也常把“死”挂嘴边。因为手抖不再能穿针引线,腿脚不灵不再能爬高上低。她觉得处处力不从心,想做的一样也做不到了,嫌弃自己。其实,她一点儿都不想死。

我家对面楼上,住着一位孤老太,从来只见她孤零零一人,牵着一只并不漂亮的小狗遛弯儿,这只小狗是她唯一的伴儿。常常遇见她,却从未见她脸上有过喜乐的表情。

又听长辈们说,他们家隔壁有位老人,大小便失禁,常遭女儿打屁股,疼得大呼小叫。想来心惊。回忆自己幼时不乖,挨父母揍。比起幼儿的天真烂漫记吃不记打,被严责的老人心上,可还能有对美好生活的念想?

书上说“白发是荣耀的冠冕。”(参《箴言》16:31)上帝给长者无上尊容,也让后辈纪念他们曾经的付出。老来无病,老有所依——想必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有尊严的晚年吧。

我常常为自己和家人祈祷,有生之年,不要重病缠身,生不如死。但能健全离世,谁又有十足的把握呢?

祈愿无畏死

那日凌晨,忽然胃痛至极,豆大的汗珠打湿头发,有那么一瞬间,我也想到死亡。但比起死来,我更怕疼。我是真心怕疼的。

二十几年前,曾有一位老人与我四目相望,吐出最后一口气息,离开了这个世界。那是我第一次直面死亡。至今我都记得,他是那样不舍得离开,有一滴泪从他的眼角滑落,仿佛坠入深渊。

在接着的一些年日里,我的祖母、母亲、兄嫂、婆婆都相继离开了我们。祖母和婆婆寿终正寝,母亲和兄嫂久病不愈。离开久了,她们的脸庞渐渐在我脑海中变得影影绰绰,总不如面目相对时那般真切。

没人能回到来处,看看为什么来;也无法去到归处,瞧瞧那边的样子。面对生死,人终究是无可奈何的。旦夕祸福从来不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再心高气傲的人,竭尽所能对抗命运,也只能聊以自慰,在最要紧关头,使不上一点儿力气。若不是笃信天父会把最好的给我,单单是要日日面对永远摸不见的未来,就足叫人无法心安。

而今,人们不大会再思慕温饱,心中却依就忧闷。无论精致利己,还是得过且过,总逃不过日日迫近的死亡。鳏寡孤独,贫病交加,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息尚存,却心无盼望。

人老了,心底里是必须得有个温暖后院儿的,这样才能应对日日迫近的死亡。

正因人对生死无知,所以常常寄托神明。各色宗教都有生死观。基督信仰认为,凡信的人,死后灵魂会回到天父的国度,永享喜乐和平安。

为余年积攒舒心的资本,我信书上说,“爱里没有惧怕”(参《约翰一书》4:18),包括无畏死亡。书上也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听见这话就信了的,是有福的。一旦尝到被爱的滋味,便不再肯松手了。

祈愿四邻亲好

走着走着,身边的人会越来越少。能陪伴你到最后的,究竟会是谁呢?

每说到此,我跟先生也总会争着不准对方走在自己前头。要在早前,这是个伤感话题,如今却只是多了一些自省,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去为对方改变。

说实话,我不大会为家庭琐事烦忧,是因为我先生承担了大部分,他从无怨言。我知道,我是被纵容的,所以身心康健。当然我们也是在日日习练,把担忧都放在上帝的手里。这是天父给我们的特权。真好。合理规划生活,守素安常,也便不需要过多忧虑了。自然最感恩的是没有遇到太难的事儿。

而今,在关系中,最焦灼的应该是我跟儿子之间。我常常为他不认真学习着急上火。明知孩子年纪小,苛责无益,却总管不住自己。书上说,“制服己心,强如取城”(参《箴言》16:32),是真的难啊!

我问儿子,心目中的妈妈啥样。他很会聊,鼓励我的长处,比如收纳整理、做美食;批评我的短处,比如爱着急。最后还不忘补上一句,“您是最好的妈妈,发脾气的事儿,我转眼就忘了。”我跟儿子立约,他专心读书,我心平气和。我俩做起来都打折扣,彼此放一马。从小跟孩子处好关系,算是给防老打基础么?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家对门,住着一对70几岁的老夫妻,常常出双入对,手牵手。我先生只要遇到爷爷骑自行车出门或归家,总帮忙把车扛上扛下。老人家也很喜欢我儿子。有一次,我先生出差去外地,我和儿子被耳背的婆婆反锁在外面,怎么敲门都不得进,邻居爷爷奶奶就邀请我们去他家住一宿,等婆婆明早起来开门。着实温暖到我们。

最终我还是请人搭了长梯,从外面窗子爬进屋,开了门。走进婆婆房间,瞧见她被子裹得严严实实,蜷缩着身子,打着小呼噜睡得正沉,那乖乖的小样子真是招人心疼。我轻轻关上她的房门,心中的捉急顿时烟消云散了。

书上教我们要“爱邻舍”(参《路加福音》10:27),除了我们自己,应该都算是邻舍吧!有一个算一个,好好爱着吧。爱着爱着,兴许就都不在了。如今婆婆走了,邻居家的爷爷也走了。

祈愿内里安息

又想起我婆婆当年,九十几岁了,每天摇摇晃晃,东串西转。康健的时候,还能鼓起腮帮子,跟我对着干。可一旦只得躺床上,生活不能自理了,还不是得乖乖听摆布。

我去给她擦药按摩、做热敷,说说贴心话,她就能安静一阵子。如果刚好遇上我忙,她就大呼小叫,要死要活,放些狠话来气气人。

书上说,“不要严责老人”。人老了确实奇怪。不是智商出了问题,是爱出了问题。因为恐惧无助,便更爱自己了。但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人一辈子真是只想做让自己舒坦的事儿,不管别人死活,越是处境艰难,就越会这样。人终究还是最爱自己的。

我就想,等我老了,会是啥样?我若心里磨不开了,就抱着圣经,仔仔细细读他的话语,好好躲在他里头,不出来。

我是个多少有点洁癖的人,尤其是精神上。总有一些时候是孤独的,再亲爱的人也只能站在外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不再想找人倾诉,就只愿意一个人跟神说,说着说着,天就亮了。没有什么是他听不懂的,也没有什么是他安慰不到的。

虽然,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换个角度看,不如意时,不正是与主亲近的契机么!书上说,“就是恶人,也为祸患的日子所造”(《箴言》16:4),若不小心真遇上了,那就感恩祸患吧,因为叫我们多经历重大急难,是为了让我们有新的生命。(参《诗篇》71:20)

常常能有心力俯伏在地,过顺服就蒙福的人生,其实是很省力的。只是我们总不能忘记自己,所以也便看不见恩典。

所以么,活儿实在停不下手,就干着吧,但心总要常安息。愿我们都能不荒废光阴,不纠结旁人,不厌弃自己,在与天父亲近中,余生平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