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极限,迈向卓越──以“分享”之真理,破“独享”之俗见

突破极限,迈向卓越──以“分享”之真理,破“独享”之俗见   (文/于明捷)
4d131fd7f06c4c108579e611e4dc13770002
在之前的两篇中,我们用圣经启示的“管家真理”,破除了“私有至上”的迷信,还用“恩召真理”打破了“赢利至上”及“市场至尊”。本篇要用破除的,是另一个捆绑,那就是在财富或利润的分配面前,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想“私吞”、“多占”、“独享”的私欲。

与经济过程的3次分配相对应,私欲一般表现为,在经营中贪得无厌、贪赃枉法;在纳税上偷税漏税、行贿受贿;以及,在捐献上一毛不拔(或长於作秀),在私人消费上却骄奢淫逸、挥金如土。

一、天壤之别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经济发展之快是有目共睹的。2009年,中国的GDP接近5万亿美元,略微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於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虽尚有差距,但已望其项背了。

然而,一国经济健康与否,不仅要看其总量和增长,更要看过程与结构。一个经济系统的运行,从分配角度讲,实际上是对财富进行了3次分配∶第一次分配,通过人合法的创业、经营、工作来完成;第二次分配,主要通过政府的税收来强制进行;第三次分配,则是通过个人和团体的自愿捐赠来实现。

这3者中,第三次分配最能反映一个经济体及其成员在分配上的特质,因此也成为人关注的焦点。

对中美两国经济的第三次分配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其差距有如天壤之别,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以正常年份2007年为例,中国全年境内慈善捐款总量为30.5亿美元,人均仅2.35美元;而美国同期,慈善捐款总额为3064亿美元,人均捐款达1024美元,是中国的436倍。

同期,美中两国人均GDP的差距为18∶1,不足以产生这436倍的差异。更进一步,排除企业等组织类捐款,2007年美中之间纯个人捐款的差异,扩大到2200倍。
不仅如此,美国人的捐款还表现为∶

1.大众性

即富人与平民都乐捐。据美国施惠基金(Giving USA Foundation)的报导,75%的美国人都经常为慈善事业捐款,平均每个家庭年均捐款超过1000美元。年收入不足10万美金的家庭,也有65%捐款。

在全美国总量庞大的捐款中,个人捐款一般占到3/4左右。相形之下,中国的慈善捐款,绝大部分来自於企业和海外──2005年,中国慈善捐款竟有80%来自海外。而且,全国只有1%的企业捐款。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2.惯常性

美国人的乐捐是由来已久的,从洛克菲勒到巴菲特,乐捐已成为美国人引以为荣的传统。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美国的慈善捐款仍略有增长,再创历史新高,达3076.5亿美元。

突发事件会刺激美国人的捐助,但不会导致大起大落。相比之下,中国在2008年,因冰雪灾害与地震,捐款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达157亿美元。到了2009年上半年,捐款大幅度回落,仅为19亿美元(其中有6亿美元为境外捐款),尚不及2007年的一半。

3.整体自发性

美国的慈善捐款,很少是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鼓动、行政介入,乃至摊派,而完成的,多是透过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进行的。

教会就是最常见的具有这种功能的组织。在美国,教会的慈善捐款,一般占到捐款总额的1/3以上。而政府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立法与执法,鼓励捐款,并监督捐款的使用。

4.个体自觉性

美国人的捐款,表现出很大的自觉性和自愿性,既不是被迫或勉强的认捐,也不是作秀,而是相当单纯的个人行为,是名副其实的“乐捐”。

5.国际性

美国人的捐款,不一定都是为了本国利益。可以说,世界上哪里有贫困、灾变,哪里就有美国人的捐款。2004年,美国人通过各管道,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与捐款,竟高达990亿美元。

美国许多大的科研与公益性基金,如福特基金和洛克菲勒基金等,旨在提高全人类福祉,其国际意义更是显而易见。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科研人才,至今都受惠於这些基金。

原因何在?

至此我们不禁要问∶造成这种天壤之别的原因何在?

有中国人给出了如下的藉口∶
1)中国人平均收入低,只能先求温饱。
2)税制不完善,抑制了捐款。
3)捐款使用不透明,监督机制不完善,丑闻不断,令人寒心。
4)捐款管道单一,管得过死。
5)富人财产的来历,多有见不得光的地方,不敢显富。
6)文化环境不良。等等。

这些归因虽不能算错,但都只看到冰山在海面以上的部分,对於更深层次的原因并未触及。笔者认为,这更深的原因,在於国人基督教信仰的缺失。

二、分享之道

众所周知,美国是以基督新教立国的国家。新教,特别是清教精神,塑造了美国文化和民族性格。虽然当今美国深受世俗化的影响,但大多数人仍信仰基督教。美国人的乐捐,实际上反映了基督教信仰中,一个关於人生的重要真理──分享。

根据圣经的启示,人的本质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人是按照神的形象与样式被造的,有理智、自由及巨大的创造力,极其尊贵,地位与能力远在其他生物之上,是神在地上的“代表”、“管家”。

另一方面,人又是神所使用的“器皿”,是分享神祝福的“管道”。所以人既要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又要谦卑顺服,乐善好施,这样会享受神更多的祝福与恩典──耶稣形象地道出了人生这一分享的真谛∶“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麽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麽量器量给你们。”(《路加福音》6∶38)

在“五饼二鱼”喂饱了5千多人的神迹中,耶稣也让人真实地经历了这一真理。圣经的分享之道告诉世人∶

1)神──宇宙万有的创造者,才是一切祝福与恩典的源头。
2)人的努力只是成功或蒙福的条件之一,并非决定因素。
3)人是向世间传递神的慈爱与祝福的管道。
4)人应怀感恩的心,分享神的祝福,方合神心意、讨神喜悦。
5)人在分享神的祝福时,进一步享受神的祝福。
6)一个苹知领受、不知分享神祝福的人,最终将失去神的祝福。

由上可知,圣经中的分享之道,与一般意义上的“乐善好施”,有著根本的不同。它包含著一种和谐的神、人关系,神的主权与旨意在其中是第一位的。因此,耶稣说的“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20∶35),不仅含有道德方面的意义,更有属灵层次上的意义,意味著“合神心意”与“蒙神祝福”。

这与人本主义的诸如“爱人者,人恒爱之”、“泽被後世”、“名垂青史”,以及“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礼尚往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都有本质区别。

所以,基督徒的人生是分享的人生,一个深受基督教影响的文明,将在方方面面体现分享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形成了美国人的乐捐传统,也抚育了一批又一批以捐献为乐的伟大企业家。

三、大家风范

钢铁大王卡耐基,就是其中的一位。

安德鲁·卡耐基(Andrew Carnegie,1835-1919),生在苏格兰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是编织工,诚实敬虔。他每晚下跪祷告,给小安德鲁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安德鲁12岁那一年,由於蒸汽机的应用,父亲失业了。怀著对新大陆的憧憬,他们举家移民美国。安德鲁从每周只有1.2美元微薄收入的工作做起,靠著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全力以赴的工作精神,到33岁的时候,已成为年收入超过5万美元的富翁了。

他随即有意退出商界,去追求比赚钱更高尚的目标,因为他认为追逐大量财富“是最坏的偶像崇拜之一”。但是他又被一个新兴的产业所吸引,那就是钢材制造业。到1900年,卡耐基钢材有限责任公司,已是世界最大的钢材生产企业,产量超过了全英国的产量。这使安德鲁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王”。

就在安德鲁商业生涯处於峰巅的时候,他决定不再追求更多的财富,而投身更高的理想──慈善事业。1901年,他以4.8亿美元(约合现在的130亿)的高价,卖掉了企业。他个人分得2.25亿美元(约合现在的60亿),为当时世界首富。

按照先前设定的计划,安德鲁用自己的财产,重点资助7个领域的公益事业∶图书馆、大学、医院、公园、教堂建筑、音乐厅和游泳馆。他一生共捐出3.5亿美元,修建了2811座免费图书馆,捐赠了7689架管风琴,兴建或资助了数十间大学、博物馆、音乐厅等,还创办了20家基金会和机构──这些基金会和机构至今仍从事慈善事业,支援著许多科教项目,其影响已远超过“卡耐基钢材公司”。

1919年,卡耐基临终前,又将剩下的3千万美元悉数捐出,实践了他的“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名言。

在他的名作《财富的福音》中,他写到,富人是财物的管家,富人对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特别是帮助穷人改变处境,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认为这“是在回应耶稣基督的教导”。

他将“爱财”看作是偶像崇拜,这也是来自圣经的教导(参《以弗所书》5∶5)。他坚决反对将财富传给家人,认为这无异於给子孙“留下祸根”。

他的“以死於富有为耻”,实际上是回应了耶稣的“富人进天国,难於骆驼过针眼”的训诫(参《马太福音》19∶24)。

他从小铭记且终生受益的,是耶稣的“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这句话(《路加福音》16∶10)。

卡耐基不仅是美国慈善事业之父,也是美国人的榜样。他激励著美国一代又一代、大大小小的企业家以乐捐为美。无怪乎,巴菲特在把370亿美元捐给比尔·盖茨的基金会时,也把卡耐基的《财富的福音》,赠送给老友。

四、利弊互现

综上所述,一个建基於圣经的分享之道的市场经济,与没有这种根基的市场经济,会有显著的不同。这正是所谓“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没有教堂的市场经济”,在分配方面的区别。这区别不仅强烈地表现在经济运行中的第三次分配上,也贯穿於其他两个分配环节。对此,我们可作如下总结∶

1.人为财死 Vs. 取之有道

首先,在财富的第一次分配上,若没有基督教分享的精神,人们就会以自由竞争的名义,不择手段、巧取豪夺、贪得无厌。甚至官商勾结、权钱交易、贪赃枉法,以此为自己和家族敛财聚富。

因人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歪理谬见,常导致兄弟阋墙、朋友反目、夫妻成仇。整个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社会公正受到严重损害,最终引发社会动荡(这些现象,已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不断发生)。

相反,若人人遵循圣经的分享之道,则会人人靠著勤劳敬业、诚信守法、进取创新来致富,并享受神的奇妙恩典(自然而然地做到了孔子提倡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 贫富悬殊Vs.社会安定

其次,在税收问题上,若没有“分享之道”,人们会想尽办法,弄虚作假、偷税漏税,进而拉拢、腐蚀税务人员,贿赂执法人员,以达到多赚、多留、多占、多有、多贪、多享的目的。结果贪污、腐化进一步严重,社会公正受到威胁,贫富悬殊无法缓解。

相反,有分享之道的经济,人们会照章纳税,政府部门也会照章执法。国家会有相当大的能力,缓解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完善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穷人能享有足够的生活保障。

3.挥金如土Vs. 努力省钱

最後,在捐赠方面,若没有分享的精神,人们对待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就会“铁公鸡一毛不拔”,还会为自己的行为,编出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不仅自欺欺人,甚至反过来斥责他人。例如“5.12”汶川地震後,中国万科公司的董事长王石,居然公开撰文∶“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

可是在个人消费上,中国富人却又异常大方,可以说是一掷千金、挥金如土,常使西方的有钱人瞠目结舌。2009年,全世界1/4的奢侈品,是由中国买单的。

即使是在为数不多的“捐献者”中,又有不少人善於做秀,在炒作、广告、回报、荣誉上工於心计。甚至,捐款承诺不能兑现,例如影星章子怡的“捐献门”。

一个奉行圣经分享之道的人,则不仅会乐於捐输,而且自己非常节俭,也不会娇纵子女。他会常怀感恩的心,不会“贪天功以为己有”。诚如英国18世纪属灵大复兴的领袖约翰·卫斯理所言的那样,为了荣神益人,而努力赚钱,努力存钱,努力捐钱。这些品质,我们从现代美国人的普通民众,或是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身上,都可以真实地看到。

结语

我们用圣经启示的分享之道,透视了中国经济在分配上的畸形,及其根源。盼望中国的基督徒企业家,率先践行“分享之道”,使自己成为神祝福的管道,亦进一步享受神奇妙的祝福。

若能如此,中国的富强就是建立在神祝福与恩典基础上的富强,无需以牺牲环境、资源、平等、尊严、健康和子孙为代价,而中国就会成为真正的“神州”。

作者是海外某华人教会的创办人和主任牧师。

刊于OC106期 (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