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以载“道”——基督徒艺术家《生命树》展览专访

画以载“道”——基督徒艺术家《生命树》展览专访(文/七路)
家 120x120cm 2010年 油彩3月到上海,天低,云沉。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流不规则地涌动爬行,整个城市更显浮躁混乱。驱车赶到画展地,看到门口那张清新淡雅的宣传海报,不由得驻足观看,心也慢慢地平静下来。

在围城中享受生命

有人说,画家和画匠的区别不在绘画技巧的高低,而在于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境界,一个是对精神空间的追求,一个是对物质层面的迷恋。真正的画家是在同心灵对话,而画匠只是在用技巧作画。这就像手工制作和机器制作一样,尽管机器制作可能会比手工制作更加精细准确,但机器制作永远比手工制作缺乏生命的灵性。
在我看来,这次《〈生命树〉当代艺术展》区分的不仅是画家与画匠,更是对画家心灵境界的展现,是精神空间的升华和真实的现实体验。
画展展示了19位基督徒艺术家的心灵之作。正如此次新闻报道《在围城中享受生命》中所言:“生命树艺术展是一次艺术联动展,以‘生命树’作为源点,串连起婚姻家庭和艺术设计的一个全方位视觉呈现,同时倡导一种原生态的、健康的、圣洁的生活方式,将艺术家探索生命及对婚姻的价值观与公众分享。”
在今日中国,家庭婚姻往往建立于“利益”关系,而非“盟约”。 每次出现房改,婚姻登记处都会排起蜿蜒的长队。
为利益而结婚离婚、婚前同居泛滥、婚外情频发……人们完全无视婚姻自身的圣洁和盟约的可贵;而身在婚姻中的男人女人,也因着失去最初的圣洁与信实,而落入彼此厌恶与憎恨之围城,难以突围。
然而,基督徒对婚姻的认知,并非看其为经济的保障,也不认为只是为寻求一种浪漫幸福的关系。在画展的宣传片中,参展艺术家史帝文(Stephen Gleadow)说:“很多人把婚姻看成一种束缚。在我看来,婚姻不是要彼此捆绑,而是给予更深的释放。把彼此的全部都先给对方,立下盟约。这就是你这一生最重要的艺术品之一。我觉得,我们有时候太看重人在世界中的价值,却忽视了人类生命的自然属性和人类生命的实体状态。”
是的,唯有把婚姻建立在盟约上,然后才能在“围城”中享受生命。

艺术“外行”策展人

策展人之一杨倩人很温柔,但说起办展背后的故事,却令人不得不惊叹她的勇气和坚韧。
在观者眼中,从宣传到整个画展的布局,几乎可用“完美”来形容。一般画展至少要准备半年多,而这次只用了不到3个月。整个过程充满了神奇的“一波三折”。但最让人不解的是,杨倩竟说她不懂艺术,主业也并非“策展”。
她说,从2012年开始,她从事婚礼策划。经历上帝借各种事情的“训练”之后,她终于明白了上帝对自己的呼召:福音婚礼就是通过婚礼媒介,让会众了解福音,了解救恩的价值远远大于一场婚礼本身的价值;年轻人婚姻的磐石需要重塑和建立,它本身的根基也远远高于婚礼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为每对新人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婚庆服务,更是与他们分享合乎上帝心意的婚姻观,这是一种事奉。”
《生命树》展览源起于杨倩与一位基督徒共同合作一套主题婚纱作品,从去年底开始策划。后来,在动手撰写“生命树”主题方案时,逐渐从单纯的主题婚纱照,演变成一套3维立体活动(Campaign):婚纱照、主题产品、主题展览、主题婚礼秀。后来,看到北京国际教会和灵语银举办的复活节展览,杨倩确认,这正是自己想象中的展览。
在灵语空间,她遇到了几位艺术家,和他们讲述了展览方案,得到了支持。
在准备展览的整个过程中,她从一个根本不会撰写策展方案的婚礼策划,跟着英德弟兄,从策展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出发,扎扎实实地学习。
在寻找合作对象的过程中,杨倩不断地遇到各种质疑,但她始终不肯放弃,她说: “我不懂艺术,但感动我的是艺术家们的生命。而生命可以感动生命,也可以影响艺术!”

DSC_1041绝境中的奇妙突围

展期已经进入最后一个月的倒计时,杨倩仍在上海找场地,却毫无着落。
在最后一周,她感觉自己都快疯狂了,穿梭在莫干山路,到处向人推广、陈述《生命树》画展的方案,遭到无数次拒绝。
绝望之际,一家曾拒绝过她的画廊主持人说,附近有一家基督徒开办的画廊,可以去试试。此时,杨倩隐隐地感到不安,她向上帝祈求:“主啊,感谢您一直带领孩子到如今!若这是你喜悦的事,求你来开路,为我们预备这个场地,求你把属于我们自己的心思意念都挪去,让你的旨意来成全!若是您喜悦这个复活节的展览,求您开路。您不答应孩子,孩子就不起来。”她坐在咖啡厅里,不停地流泪祷告,直到听见上帝在她心里放下“应许”,她才起身离开。
当晚,她收到画廊林老师的回复。对方说虽然没有档期,但可以先交流下情况。第二天,杨倩带着以往北京复活节艺术展的资料和画册,与林老师谈了2个小时。最终,林老师被她的恳切所打动,提议如果愿意办一周展期(3月22-31日),可以提供场地。而那,正是复活节的日子。
更让人感恩的是,林老师竟然答应可以奉献这个场地帮他们做展览,因为“这个画廊是上帝在亲自掌管使用”。这让人不由得想起上帝对耶利米的应许: “你求告我,我就应允你,并将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难的事指教你。”(《耶利米书》33:3))

影响艺术的是生命

勇敢的心100x80cm《生命树》画展的另一位策展人是英德。他在画展《前言》写道:“作品是艺术家内在生命的自然流露,有什么样的生命内涵,就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透过不同的艺术语言,我们期盼有这样一种视觉呈现,用我们的作品来阐述一个生命本体应有的面貌。”
此次,英德的参展作品是《勇敢的心》:在冰封万里的河道上空有一段枯枝,上栖一只鹰,独享寂寞。英德说,画作是自己在人生低谷时创作的,那似乎是一种天寒地冻的孤寂和茫茫无人的萧索。在低谷中,上帝成为他坚守下去的勇气。有时候,勇气是一种平安和稳妥,即使路荒马亡,仍有盼望在心中。这勇气不是这个世界能赐予的,自然也不是这个世界能夺去的。
交流中,让我们特别感动的,是英德弟兄对基督徒艺术家群体那种发自内心的负担和仁厚的牧者心肠。
英德认为,要从事文化事工,需要先与上帝有密切的关系,实践耶稣门徒的大使命。如果作品的艺术内涵缺少承载大使命的负担,艺术作品就有可能流于个人的感受层面。他说自己的事工异象是:艺术要为载“道”而生,不是艺术影响生命,而是生命影响艺术。今天,上帝要改变中国的文化艺术氛围。
在他看来,如果画作只有一些基督教符号,这样的作品很难被认定是基督艺术。关键是在人的生命里面,是否有耶稣基督,是否有生命的改变。文以载道,载的是“道”。人是上帝最美的艺术创造,今天的艺术应该是造就生命的艺术。通过作品,透过展览,传递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和关系。
他希望,通过展览,有更多的非信徒能在观看中被感动。他说:“艺术家个人的生命建造要在真理上更深地扎根,这样,包含真理内容的作品和艺术展览才会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生命树按时结果子

consider the birds of the air群鸟的天空300 x 180cm参展艺术家岛子说:“艺术这种个体必须放在一种关系当中。” 岛子的水墨作品《诗琴》致力于“圣化”,把个体放入圣经真理的关系中,把传统的水墨大写意艺术语言赋予新的内涵,他以墨为琴为祷告,献祭给生命之主。
美国艺术家史帝文(Stephen Gleadow)的作品《群鸟的天空》,远望似乎是斑斓的色块组合,走近才会发现,那是群鸟无忧无虑的天空。史帝文说,这是他在默想圣经时得到的灵感:“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马太福音》6:26)
是啊 ,不论是婚姻还是生活,常常观看飞鸟,就能常常学会仰望,学会感恩。
此次画展中,白野夫的《奇异恩典》系列,英德的《感恩》、《勇敢的心》,张帆的《成了》系列,以及其他绘画、摄影、景观装置、首饰设计等等,都在信仰的维度上,以艺术做回应,传递了基督徒艺术家在“围城”中的价值观,那就是:生命树栽种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生生不息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在3月22日的开幕式上,林老师与观众分享了展览的意义,指出艺术的疆界中不只有颓废、黑暗和恐惧,艺术也可以表现从上帝而来的光明。
在开幕式上,英德弟兄还带领众多参会者做了一个惊人的“行为艺术”——公祷。
采访结束时,杨倩说:“虽然对基督徒而言,每一天都是复活节;而对世人而言,要让更多人知道生命树的信仰含义,知道我们的主是已从死里复活的救主,他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重返生命树,与他的生命相连接。”

作者为本刊网络文字编辑。

原载于OC120期(图片均为画展作品,已授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