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评《黑暗骑士》

生存还是毁灭?——评《黑暗骑士》 文/律恩

63941912gc1b48b36362f&690 这是一部描写恐怖主义的影片。影片的开场惊心动魄,多个情节同时展开∶破坏、运输、抢劫、男人对决,最後小丑扬长而去。情节精彩,气氛火爆,令人血脉贲张。整个场景一如911事件,劫机犯多点行动,运输、破坏、劫持、以死对决┅┅最後的场景是摩天大楼在一片浓烟中轰然倒地,短短的90分钟里,美国平民死伤人数几达一万人。这一事件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创痛。
真实世界里发生的恐怖事件可能远比电影萤幕呈现出来的更残忍、更血腥,但电影往往会以艺术化的方式説明我们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恐怖主义是如何来临的。
以公义的名义
影片中的小丑就是罪的化身。他行恶,是因为他觉得行恶是其生命意义所在,他愿意付上代价,将人类的灵魂拉向地狱。在他的世界里,人内心的良善是对他的束缚和压抑。
这种罪蒙蔽了人心,混淆了公义与邪恶的差异,使人“称恶为善,称善为恶,以暗为光,以光为暗,以苦为甜,以甜为苦”,(参《以赛亚书》5∶20)个人的生命失去了绝对的判断价值和标准,将黑暗的事业当成是光明的事业并为之付上一切。所有人行恶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藉口,甚至不惜借公义之名。众所周知,911事件是19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对美国发动的袭击。在其背後,有一个实力庞大、组织严密、资金充沛、行动迅捷的恐怖集团提供支援。这些恐怖分子驾驶飞机以低海拔高度冲向高楼大厦,一击即中,这不但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极精准的技术,还要有同归於尽的必死决心。他们知道,在得手的一刹那,自己的生命就会顷刻化为乌有,但他们仍然愿意毅然前往,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真理和公义而战。
在影片中,小丑对待手下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抢劫银行、招募人马、刺杀政要甚至将钱烧毁,这一切只是为了宣扬他的一个信念——他是这个城市配有的恶的化身,而他将这种恶看作是他的真理和公义。
当我们为罪所辖制和捆绑时,正义和邪恶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分野就变得暧昧不清了。我们内心深处有主的光明照耀,但是没有力量发散出去,因此我们也就成了光明和黑暗的矛盾体,成了在黑暗世代里一支快用尽的牙膏,只有拼命地挤压,才能勉强流出一点儿称得上是正义和光明的行为。一位做财务工作的姊妹经常要面对老板做假账的要求,对此她抗争过,想改进财务制度,达到正规化,但老板的贪婪不允许她这样。她心里很苦,常常为此哭泣。她不敢放弃这份工作,恐怕断了经济来源,但归根到底,她害怕的是神不能及时地供应她的生活需要,保守她的社会地位。这样的苦楚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真实的生命写照。只要我们还在这个世界中顺应著潜规则,只要我们误以为放弃自身属灵标准就可以靠近未信主之人的心,只要我们为了引诱人进入教会而放弃真理的宣讲,只要我们追随世界的潮流而拒绝过基督徒的敬虔生活,我们就是脆弱的,就是虚荣的,就是媚俗的。
正义与正义感
当我们知道自己是如何在黑暗世界中隐藏自己、保护自己的,我们就能明白蝙蝠侠为何要蒙上自己的脸了——他也不过是一个孱弱的生命个体。在一个官员败坏、法律失却尊严、连市长和警察局长都自身难保的外在环境中,他需要隐藏。法律如果没有公义和良善的支撑,就会成为白天出来行走的恶兽,随时准备吞吃人。蝙蝠侠躲在暗处彰显真理,本身就意味著在黑暗横行的世道中,真理是何等地微不足道、难以为人所见。执法者们空有牺牲的决心,却被各个击破,因为他们并非铁板一块,处处都有恶人的渗透。
蝙蝠侠知道自己躲在暗处,只能进行有限的惩治,需要有人在光明的制度之内接起这个衣钵,前赴後继。哈威的到来,让他眼前一亮。哈威有知识、懂法律、有能力、有志向,并发誓要和罪恶势力斗争到底,他决定全力支持和保护哈威。可是在小丑精心策划的一次劫持中,哈威和瑞秋双双被抓,在只能二选一的两难情境之中,哈威被救,却被毁容,瑞秋则被炸死。哈威虽然侥幸活下来,却心性大变,走上了和小丑一样的复仇之路。
小丑的最大胜利,莫过於让哈威堕落到和他一样,成为一个复仇者。无论一个人出於什麽样的动机和愿望,一旦心中有了仇恨,他就会失去那些让他看起来像人的温存、善良的品格,他就永远不再是他自己了。哈威的改变,生动地阐释了正义和正义感的差异。哈威的正义感存在的基础,是生命不要承受重大的损失。当损失的代价超越了他的心理期待和承受力时,这种正义感就会轰然坍塌,他也就会沦为不择手段的复仇者和杀人犯了。对普通人而言,正义感的存在需要一个底线,我们需要通过理性分析为正义付出多大的代价之後,再决定是否坚持正义,但是真理对基督徒的呼召并非如此。
圣经说∶“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那看不见的东西要比那看得见的东西更加真实和可信,这就是信仰的非理性和吊诡之处。就像《希伯来书》中所记述的∶“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著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著所应许的;因为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希伯来书》11∶36-40)信仰的终极,是让我们的视野从这个世界的安全、保障和荣华中抽离出来,直望那位永恒之主,并且将自己一切的盼望都放在他的身上,如此,我们才能有勇气轻看在人世间遭遇的不公,让自己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为上帝之道坚持到甘心赴死的地步。
希望并不遥远
影片中的决战是在河面行驶的两艘船上进行的。为了将人们的灵魂引向邪恶,小丑故意在装满普通市民和装满罪犯的两艘船上分别安放炸弹,并将引爆炸弹的钥匙交到对方的手里。要想活下去,他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引爆对方的船,否则两艘船将同归於尽!两艘船上的人都在猜疑对方会不会先按下引爆的按钮。装满文明市民的一方采取投票的方式,以压倒性的多数宣判另一艘船上所有罪犯死刑,却无人有勇气承担道义上的责任,按下引爆按钮;而在装满罪犯的那艘船上,罪犯们则将引爆的钥匙扔出舱外。於是,两艘船都陷入了沉默,人们在沉默中颤抖和战栗,那一刻多麽令人敬重,一如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导演克里斯多夫·诺兰(ChristopherNolan)在这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梦幻般舍生取义的图景。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克里斯多夫·诺兰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看起来似乎有著孩童一样单纯、美好的理解。但我看过他的另一部电影《记忆碎片》,知道他不是那种对人性盲目乐观的人,而是对人性之恶颇具洞察力的导演。所以,可以想见,在《黑暗骑士》中,他是故意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我猜想,他不是没有考虑过将影片的情节安排得更现实、更残酷,让两艘船的人在恐惧和邪恶的心态中,争先恐後地引爆对方船上的炸弹,最後同归於尽。或者,就让民主获得胜利吧,让小船上的文明人投票决定罪犯们必死;或者,让罪犯们的罪恶天性尽情地流露,甫一上船就杀死文明人。但他没有。他拒绝用这样的方式理解世界。在他的图景中,世界还有希望和爱,即便罪犯也有爱,所以到最後,穷凶极恶的小丑只能一个人表演他的恶,而人类并没有被完全败坏,还有被拯救的希望。因此,导演一定要那位寄托著他的希望、代表良善的蝙蝠侠出现,来帮助化解这个危局,而蝙蝠侠果然不辱使命。
但在现实生活中,“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则显得更为沉重,人类给出的答案恐怕会和艺术理想相去甚远。911发生後不到1个月,美国就发动了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至5月,美国又以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与基地组织有联系为藉口,摧毁了伊拉克的政权。在正义的宣告之中,有多少是谎言?哈威的思想在现实中占尽了上风。很多人这样评价今日之美国∶过去,美国人为了正义而牺牲儿女的生命;如今,美国人为了保卫自己人的生命而放弃正义。
同样,对基督徒而言,“生存还是毁灭”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样的决战经常发生在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刻,换句话说,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我们到底在为谁而活?处於两难之境时,到底是自己的生命需要重要,还是真理重要?我们既然是神恩惠的领受者,本当相信他有能力让我们从死里复活,让我们在天国里与他同掌王权,直到永远;那麽,为何现在不能放下自己的属世需要,去甘心顺服,以至於死呢?据统计,在校园团契成长起来的基督徒,离开学校10年之後,只有10%的人还持守著信仰。“因为底马贪爱现今的世界,就离弃我往帖撒罗尼迦去了┅┅”(《提摩太后书》4∶10)在“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面前,我们需要知道,若不经历老我的死,我们就不能崭新地活。
在影片的末尾,蝙蝠侠在黑暗中逃离而去,一如光明在这个日益败坏的世界中的远遁。紧张而忧伤的音乐预示著人类未卜的前途。身处黑暗世代的我们,是否知道到哪里寻找希望?
作者出生于湖北武汉,现住上海,曾是生物技术研究员,目前为教会同工。
海外校园 > 第一一三期(2012-06) > 生存还是毁灭?——评《黑暗骑士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