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夜
对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大陆游子来讲,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国土上既无社会基础,又无经济基础,更无心理基础、感情基础,大千世界的光怪陆离,频添了几多“惶恐滩头”的惆怅;太平洋的涛声浪语,也仿佛述说着“零丁洋里”的孤独。无定的萍踪,落寞的情怀,今宵梦醒明朝何在。多少次无声地呐喊,含泪地期待;多少人眼睛侦察着眼睛,心灵探测着心灵,都只为了一个目的:心灵不能跟着身体一起漂泊,它要寻求一个安详、永恒的所在,那里是心灵的故乡?
纽泽西州若歌华人教会的乡音团契,便是专为寻见这一心灵故乡的知心良伴。她使他们从不知到知道、从怀疑到确信、从观望到追寻:这心灵的故乡不在别处,就在耶稣基督的怀抱;踏向这个故乡的唯一向导,便是一部纵贯千古、传扬万邦的《圣经》。这个故乡很大又很纯,它可以容纳全人类的心灵,但只接收信祂的人;这个故乡很近又很远,它既在你心灵的咫尺,又在你可以想见的九天。
大陆的学生、学者,在追寻这一故乡的途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他们经历了理想的破灭和信仰的危机。年纪稍长的,可以用一段顺口溜概括他们的经历:“困难时期吃过糠,武斗时期负过伤,动乱时期下过乡,拨乱时期发过慌,开放时期出了洋。”(第一句指六十年代初期的大饥荒,第二句指六十年代末期文革时的武斗经历,第三句指七十年代初期遍及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第四句指七十年代末期否定文革,信仰破碎,第五句指八十年代迄今出国留学。)他们曾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唯一的理想,把毛泽东思想作为至高的信仰,但这场把全部青春与热血作为抵押的竞赛,最后竟以骗局收场。多少颗坚固的心碎了,多少盏信仰的灯灭了,而信仰的破灭远比破灭的信仰影响深重,因为,他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信仰,而是由此所引发的对于所有现存信仰的怀疑甚至抛弃。骗子骗去的不仅仅是一份东西,而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信任。年纪轻一些的,虽无他们前辈和兄长蒙骗受难的经历,却目赌了他们血迹斑斑、伤痕累累的残破肢体和心灵。他们既然没有深信过什么,也就不再去相信什么;他们虽无怀疑的资历,却有了怀疑的本领,他们可以像呼出一口气一样轻飘飘地说:“我不信”他们只像相信日出日落一样相信自己。
有道是“冰涷三尺,非一日之寒;冰消三尺,非一日之暖。”既然这种普遍固有的心态困扰着他们,那么传道工作就更加艰难,更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一双长期封闭于暗室的眼睛,是不能一下子接受阳光的。与大陆人所受的几十年的禁锢相比,做再多的工作也是不嫌多的。乡音团契注意从三个方面去开拓局面:
一是,用信仰树信仰。信仰破灭后的重建,要求新信仰必须具有甚至超过先前旧信仰的能量、涵量和威力,而“圣经”具有这种强力。团契的主要发起人王圣衍弟兄担当查经主讲,他针对大陆人士缺乏圣经基本知识的特点,从查考耶稣生平开始,信心饱满、讲解精密、例证充分。教会的张子义牧师牧养乡音团契。他们两人的搭配,使基督信仰显示了极大的坚实性、丰富性、可感性。耶稣的声音:“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我是世界的光”、“我就是生命的粮”,总在人们心中回荡。
二是,以生活树信仰。让大陆人信耶稣,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使他看看其他基督徒是如何生活的,是如何“活出信仰”的。大陆有句话叫做“行动大于语言,事实胜于雄辩。”团契请了许多基督徒或牧师做见证和传道,诸如远志明、苏文峰、陈敏澜、罗辅彰、林三纲等等,他们那曲折的经历,深辟的见解,饱满的喜乐都证明了信仰的需要和宝贵。团契还组织了三十多位大陆人士参加了宾州的“小型福音营”,专门拜访了前中国内地会二、三十年代派往大陆的几位美国传道士。他们均年逾古稀,但仍是“烈士暮年,壮心未已”。他们用流利或半流利的中文,滔滔地讲述着“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故事。他们当年到中国时都只是二十多岁的大姑娘、小伙子,有的还是在中国结的婚。他们远离祖国、抛弃享受、默默奉献、孜孜以求,如果不是对基督的坚定信仰,他们怎么可能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那片陌生而贫瘠的黄土地呢?他们不求闻达,甚至没有人去记载他们,但他们视异乡为故乡,视艰苦为喜乐,就是因为他们常在心灵的故乡……耶稣的怀抱,即便是有一天一杯黄土掩风流,也不离开这神圣的所在。他们的事迹,令所有在场的大陆人思潮起伏,荡气回肠。这些正是对于圣经的最好注解。
三是,以爱心树信仰。爱,是基督信仰的中心内容,正如耶稣所说“我爱你们,像天父爱我一样”,“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其实,大陆人信仰的破灭也是基于那种“六十年代人整人,七十年代人斗人,八十年代人防人”的爱的理想破灭了。因此,重建信仰的另一个关节就是要在他们心中重建起“爱”来。“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为。团契组织经营性的活动,诸如夏日郊游、冬衣义卖、周末聚餐、家庭烤肉,为没有工作的人介绍工作,为新生入学举办“学校生活经验谈”。有的学生需要家具,只要说一声,那个“无”就变成了“有”。有些主内朋友还把旧车赠送给他们,其中一位童先生,当对方要给钱时,他说:“如果你要给钱的话,就把这钱捐给教会吧。”那位慕道朋友除了以眼泪回答外,竟无话可说。他后来回忆说:“不是基督徒,很难做出这种事,更说不出这番话。”这也是他后来信主的一个重要原因。张牧师夫妇也是热心肠,他们让一对生活面临困难的大陆青年夫妇住在自己的家,一个多月的衣食同住,心灵深处的休戚与共,使他们在灵修方面进展迅速,最后双双投入主的怀抱。“爱”使他们迈出了走向神的第一步。没“爱”,大陆学生学者对神的追求会更加缓慢,甚至停顿。
若歌乡音团契成立于1991年9月,原是从若歌华人教会某一地区团契发展出来的。大家凭着共同的乡音,温习着难忘的乡情;更凭着相通的心灵,承受着神的大爱。
诚如许多来团契聚会的大陆学生学者所说:“这里是一个温暖的家。”更准确地说,这里不仅是感情的家,更是心灵的家,这个家直连着神所赐予的“天家”,那便是心灵的故乡,从这里发出的乡音是听不见的,它超于人间,存乎永久,即使“天地要废去”,神的话“却不能废去”,这个故乡依然存在,心灵永远不会落入他乡。
作者来自北京,现任美国纽泽西州一地方报专任记者兼编辑。若歌教会位于445 CedarGroveLane,Somerset,NJ 08873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