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中国历史图片集

 

 

 

文/陈一萍

 

 

 

“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在流汗;有月亮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在流泪。”

 

中华民族,这个饱经战乱、苦难,迁徙、流离的民族,全世界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她的子孙。因此,神极其疼爱中国人,爱到一个地步,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赐给中国;并在中国历史中四次差遣祂的福音使者:宣教士,万里迢迢来敲中国的大门。这四次就是唐景教(Nestorianism)、元也里可温教(Nestorianism)、明天主教(Catholic)、与清更正教(Protestant)。在这长达一千三、四百年的基督教(采广义)入华历史,神向中国人所要传达的讯息只有四个字,就是“主爱中华”!

1.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天主教涅斯托留派于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5年)传入中国,德宗时(781)立碑,一度入土,明末(1525)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基督教入华信史于焉开始。

 

2.泉州景教徒叙利亚文墓石——以异族入主中国,景教(元称“也里可温”,意即“蒙福之人”)随之重返中国。

 

3.利玛窦与徐光启(自左至右) 明朝实行海禁,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身穿儒袍,结交宰相徐光启,藉西学以传道,中国天主教奠基于此。

 

4.汤若望(Schall Von Bell,1591-1666) 利氏继承人,历经明清两朝,曾任钦天监正,于天文历算,贡献尤多。

 

5.康熙《生命之宝》 清帝之中康熙最好西学,1692曾降旨准自由传教、信教。1707为“礼仪之争”下局部禁教令。雍正即位全面禁教,西学输入中断百多年之久。

 

6.广州十三行 康熙24年(1685)海禁大开,中西贸易仅限广州一港,洋行地位日益重要;1759乾隆颁《防夷章程》,管束益严。

 

7.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 受英伦敦会差派,1807抵粤,成为更正教第一位来华宣教士。他在万难之中学习中文,却奠下向中国宣教之基础∶编纂字典、翻译圣经。死的时候(1834),鸦片战争尚未爆发。

 

8.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 马氏唯一同工,1813抵华,1815赴马六甲,建立“恒河外传教会”,成为向中国宣教的根据地;1815发行《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为中国近代报业之始;1818马氏创“英华书院”于此,由米氏出任院长,为中国西式教育之发端。

 

9.梁发 中国第一位牧师。1816从米氏受洗,1827从马氏受按立。着有《救世录撮要略解》(华人第一本布道小册,1819发行)与《劝世良言》(1832)。

 

10.英使觐见乾隆 1793英使马戛尔尼来华,寻求建立平等外交,遭乾隆以拒行跪叩之礼而予遣返;1816阿美士德与嘉庆再度发生同样情形;1834律劳卑更因而病死澳门。中英关系已到战争边缘。

 

11.南京条约 1839鸦片战争,1842中英代表在英舰上签订南京条约,准五口通商。1846道光解天主教禁令。1858天津条约,准内地传教;1860北京条约,准购地建堂。

 

12.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 1854自英来华宣教,时年未满22。1860夏,他在中国工作了六年,罹患肺结核,不得不返国治病时,写信给他的妹妹、妹夫说道∶“假使我有千镑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使我有千条性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不,不,不是中国,乃是基督。”

 

13.“兰茂密尔号” 1865.6.25.英国卜来敦海滩上,戴德生正为中国十一个内地省的属灵需要而内心激烈交战。直至他完全顺服,在他的圣经上写着:“求主差遣24名自愿而能干的工人到中国去(预计每一个省分至少二位)”。6 .27.他凭信心,以“中国内地会”在银行开户(10英镑),“中国内地会”便告成立。1866.5.26第一批同工正式搭船出发。

 

14.玛丽亚与扬州教案 1868.8.22扬州居民谣传教士拐幼童,剖心挖眼,制成药材,对扬州内地会施暴。身怀重孕的戴夫人跳楼求生,失血甚多。乱平后,戴氏夫妇不求赔偿,也不怀怨,反倒返回扬州生产,以爱与信任化解双方仇恨。

 

15.剑桥七杰 1885.3.七位剑桥毕业生受戴德生感召来到中国宣教:(后左起)施达德(Studd)、章必成(Beauchamp)、司米德(Smith);(前左起)亚瑟端纳(Polhill-Turner)、何斯德(D.E.Hoste)、西瑟端纳、盖士利(Cassels),他们都穿中国装,与中国人生活在一起。

 

16.何斯德(1861-1946) 穿中国装与中国人共餐于路旁。1885夏,他与司米德来到山西洪洞,与席胜魔结成莫逆之交。生活中国化,事工中国化(总部设于中国,培植中国传道人,建立中国本色化教会)一直是内地会所秉持的原则。

 

17.席胜魔(1835-1896) 名子直,山西平阳人,1851中秀才。吸食鸦片十多年,1879因李修善牧师带领而信主,因内地会同工栽培而成为极具特色的本色化牧师。又广设天招局助人戒烟。

 

18.李修善(David Hill,1830-1896) 循道会英宣教士,1865抵汉口,曾参与万国公报鼓吹戒烟工作;1878年5月(华北大旱第三年)与德治安(Turner)到最苦的山西赈灾,1879年9月以征文论(大烟)而结识席子直。

 

19.戒烟运动 1882内地会史家海文启(Benjamin Broomhall)出版《在华宣教士禁烟言论集》(Truth about Opium Smoking),迫使英国政府于1906通过,自1908始十年之内每年减产十分之一,至1917年底所有鸦片停止进口。

 

20/21.伯驾医生(Peter Parker,1804-1869) 受美国长老会差派,1834来华,1835设立博济医院于广州(孙中山曾就读于此),精于外科与眼科,常为病患割治肿瘤(见图)。此乃宣教士在华医疗传道之始。

 

22/23.育婴堂与曾国藩 育婴堂为天主教重要慈善事业(图为江西修女点收弃婴的情形),因有婴儿夭折,民间盛传教士迷拐幼儿,挖眼剖心之说。教案层出不穷,曾国藩负责办理扬州教案(1868)与天津教案(1870),建议朝廷“明降谕旨,通饬各省,俾知...教民挖眼剖心,以戕害民生之说,多属虚诬。布告天下...以雪洋人之冤,以解士民之惑”。

 

24/25.天足会与女医生 1895李提摩太夫人首创天足会,利用广学会书报大力鼓吹,造成风气,四十年间竟将束缚中国妇女千余年的缠足陋习铲除。图为女宣教士与不缠足的中国女学生;与中国第一位学成归国服务的女基督徒医生石美玉(1873- 1954)。

 

26/27.容闳与幼童生 容闳(1827-1912)受教会学校栽培,留学美国,为我国第一位留学生。1854返国后,倡导幼童生留学计划,1872-1875率120名幼童(每年30名)集训康州Hartford,图为幼童所组少棒球。

 

28/29.丁韪良与林乐知 除兴办教会学校之外,宣教士也参与中国官办新式教育的计划。同治光绪中兴(又称洋务运动,以模仿科技为主,属现代化过程的第一层面)时期(1861-1895),北有丁韪良(W.A.P. Martin,1827-1916)任教北京“同文馆”(1865-1895),南有林乐知(Y.J.Allen,1836-1907)任教上海“广方言馆”(1864-1881)。光绪推行新政期间,得力于林所编《万国公报》甚多,而丁则在光绪下令设立的京师大学堂任西学总教习(1898-1900)。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之前身,为官办最高学府。

 

 

30.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 担任上海“广学会”督办(1891-1916)期间,举办征文、演讲,出版书籍,发行《万国公报》;介绍西学,鼓吹新政,对维新党与革命党都有启迪作用。

 

31/32.光绪与孙中山 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代表第二阶段(制度层面)改变的光绪(1871-1908)与孙中山(1866-1925),都深受基督教影响。光绪在康梁影响下推行新政(1898),而康梁思想之改变与成长,又缘于研读广学会书报期刊。孙中山因是基督徒(1883受洗于香港公理会喜嘉理牧师C. R. Hager),领导革命运动,更受基督教影响。

 

 

33.古田教案 西教士虽带来基督福音与社会关系,乃至文化现代化,对中国诸多贡献;然而基于仇外,教案仍层出不穷。1895古田教案严重程度仅次于庚子拳乱(牵涉八国)与天津教案(牵涉五国);英圣公会史荦伯牧师一家四人遇难,二位年幼的孩子随其父母一起殉道。

 

34/35 庚子教难 1900夏,源出白莲教的“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旗号(见图34),在朝廷的纵容下,由山东而直隶而山西,蔚为全国性反教运动。山西受害最深,太原全体教士被杀,全省千余教士、教友遇害,单内地会一会便有教士58人,孩童21人殉难(见图35);北京则东交民巷被占,使节、教士、教友被杀,基督徒头颅被悬于电线杆上。

 

 

36/37/38城里最大的教堂——西什库教堂(见图36)被围整整两月有余,期间粮食、骡马均吃光,后以野草树皮为食物,最后炸毁(见图37,38)仁慈堂炸毁,死了76名中国孤儿,教民400多人和守卫的法兵10人,意大兵5人。

 

39.于是引起八国联军,中国签订屈辱的辛丑和约(见图),财产生命损失无数。此次教案,中外双方均付出昂贵代价,实是清廷的无知与人民的不幸。

 

40.永不上息 1905.4.戴德生(图左)旅次汉口,与好友(自右起)丁韪良、杨格非(Griffith John,1831-1912)留下此一珍贵的“三老图”;当时三人在华宣教合为156年(最终合计应为174年)。5.21.戴度73岁生日(来华已51年),杨庆祝来华50周年;杨说:“若神再赐我五十年,我仍将全给中国。”此话与戴氏名言(详上,15)前后辉映。6.3.戴氏行完在世旅程,死于长沙,葬于镇江扬子江畔,他爱妻与四名早夭儿女的墓旁。他的脚步虽已远去,但他的足迹由他的子孙代代相承(戴存仁;戴存义;戴永冕;戴绍曾;戴继宗)直到如今仍深印中国人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