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的启示

 

 

 

文/陈宗清

 

 

 

宗教的定义为何?基督教和东方的宗教(如佛教、印度教等),在本质上的区别何在?

 

宗教是人对于生命、宇宙、永恒的反思与觉醒,进而发展成一套思想体系和礼仪。研究宗教的学者认为,一切宗教的共同点,就是对超越的觉醒。超越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克服挫折和限制的过程,另一是指宗教经验之对象,即那位独一无二的超越者。十九世纪德国的宗教学者士莱马赫(Frederick Schleiermacher)说:“宗教乃是一种(对神)绝对的倚赖感。”基督教最重要的特色是启示。圣经指出,这位宇宙的超越者主动向人晓谕祂自己的属性,以致我们对祂能有正确的认识。换言之,启示性的信仰不是人发明、幻想、或揣摩出来的。旧约圣经中经常出现如下的措词:“耶和华(即神的名字,其意为‘祂是’)说”、“耶和华吩咐”、“耶和华晓谕”、“耶和华的话临到”,这说明了基督教的信仰是以神为本位的。由于祂的启示,我们才得以明白千古不变的真理。相反地,东方宗教本质上是人文主义的。一般而言,它们皆注重修行、冥想,透过长时间的静默,体验人生的各种无奈与疾苦;此外,倚靠戒律克制己身,并藉着空无的观念,来挣脱尘世私欲的捆绑。

 

 

为何人会需要宗教?

 

俗语说,“人为万物之灵”。很显然地,人是神的杰作,具有抽象思考的能力,并懂得探讨终极性的问题,例如:是否有神、存在的目的与意义、道德的意识与行为、宇宙的起源与生命的由来、死亡的真相、来世的问题等,故人不但有宗教的观念,还发明出宗教的理论和仪式。圣经创世记二7说:“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里面,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这里提到,人有灵性,能与神沟通,这就是所谓的“敬拜性”。又箴言二十27提到:“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鉴察人的心腹。”这是讲到人的“道德性”。最后,传道书三11说:“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这是指人的“永恒性”。这三方面综合起来,便构成了人类的独特性,也成为宗教信仰最主要的内容。

宗教都能产生一定的力量与影响,那么基督教信仰所产生的力量有何特殊之处?

基督教信仰的力量,其根源来自神。因此,力量的本质是超自然的,并非藉着修身养性或沉思顿悟获得的。这个力量的具体表现,是信徒生命的改变,圣经形容此经历为“重生”(约翰福音三3)。这意味着属神的性情,取代了原先自我为中心的性情。因此,重生可以说是信徒生命的第一页;由里而外,不断更新,从心灵到思想,从思想到行为。这一连串的反应和影响,至终扩及全人。一个人皈依基督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随着改变,这是基督信仰的力量也是和其他宗教力量最大的分野。意识形态的改变,使得基督徒能以崭新的角度去看艺术、政治、经济、教育、和人生百态。

基督教强调,宇宙是独一的神所创造;既是如此,为何仍有许多人不相信?

一般人不信有位创造宇宙穹苍独一的真神,归纳起来,有三个原因。第一,从理性而来的障碍:理性是根据人的经验和知识建立的,在知识份子中间,有下列两种理论影响至钜。A)进化论的影响:这理论认为,一切有生命之物都是由一种最简单的生命,经过自然演进的过程而来的,而这种最简单的生命,又是由无生命之物演进而来。整个宇宙从亘古就存在,不需要神的创造。因此,进化论者不相信有位超越时空的真神存在。B)科学主义的影响:在科学上讲求证据,凡是实验室中不能证实的,就无法接纳。既然神没有办法用科学加以证明,因此,这一派人士很自然就不相信神的存在。

第二,从传统宗教而来的障碍:佛教徒不相信一位超然而有位格的神存在,他们根据“缘起论”来解释宇宙的现象。道教徒则尊崇老子对“道”的阐述,认为这是万物的原理,而老子的道与基督教的上帝差别甚大。儒家子弟若接受尧、舜、禹的时代对“天”的解释,则认为“天”即是上帝,而这“天”是有位格的,但他们的了解却非常有限。回教徒则相信“阿拉”,除阿拉以外,没有别神。然而此位“阿拉”与圣经所启示“三位一体”的真神,在本质与属性上,亦相当悬殊。倘若有人属于上述四类,受传统宗教的薰陶,就很难立即接受基督教信仰所揭示神的观念。

第三,从道德而来的障碍:有很多人虽在理性上接受有神,但由于自己在品德上有缺失,以致不愿意相信祂,惟恐信神之后,自己的行为就要受到约束和审判。这种人是由于道德的缘故,抑制良心的声音,甚至以诡辩的方式强词夺理,最后连自己的理性也受到蒙蔽。

 

 

宗教都有崇拜的对象,为何基督教反对人崇拜所谓的“偶像”?

 

基督教反对人崇拜偶像,基本上有两个理由。第一,因为崇拜的对象只能是神,如果把圣贤豪杰,甚至受造之物,如山川、巨石、河流,也拿来敬拜的话,这就贬抑了崇拜高贵的情操与精神,且把造物主降格为受造之物。第二,不少宗教崇拜的对象是把人神化,比方,佛教中不少的菩萨,实际上只是一些好人或伟人。例如,三国时代的英雄关公被尊为关帝菩萨;明朝的崇祯皇帝死后,被杭州人奉为朱天菩萨。

史前文化披露人类早期的宗教活动,这说明了宗教在历史中不断演变的事实,请问基督教是否也有类似演进的过程

有人认为,宗教是由于童年期的人类对于宇宙的幻想、未来的渴望、并安全感的丧失,逐渐形成的,而这些因素也奠定了早期宗教的内容与形式。以佛教为例,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头一百年为原始佛教,公元前第四世纪到公元第一世纪为小乘佛教,第一世纪到八、九世纪则为大乘佛教。原始佛教为无神论,可是到了大乘佛教时却崇拜许多鬼神。

基督教的信仰则是承继旧约时期犹太人对上帝的经验,新约圣经是以旧约的启示为基础,经过主耶稣、保罗、和其他使徒的诠释,使人对于神有更清楚而完美的认识。因此,圣经的启示具有渐进性,从影儿到实体,从象征到具体,从字句到精意,从仪式到实质,从雏形到全备,让人逐步登堂入室,得窥真理的全貌。

然而其他宗教的演变,与基督教信仰的情形有很大的区别。其他宗教的演变,是不同时代的人对终极问题不断反思,累积的成果;通常后人会对前人的理论加以补充与修正。基督教的信仰则来自同样一位上帝的启示,自始至终脉络一贯,从不需要修改。

 

 

基督教信仰是否只靠所谓“宗教的魅力”吸引人,而毫无历史与科学的依据?

 

基督教信仰与历史是无法分开的,因上帝的救恩乃奠基于历史事件上。著名的学者蓝赛(William Ramsay)曾经对路加福音加以考证,他的研究是从考古与地理两方面着手,花了多年的工夫,他作了这样的结论:“路加所记载各样事件的历史可靠性,是无可置疑的。”另外,权威的考古学家亚布莱特(W. F. Albright),对于旧约评论如下:“考古学已足以证明,旧约传统是相当值得信赖的历史记载。”

有关科学方面的证据更是不胜枚举。例如,约伯记二十六7提到:“神将大地悬在虚空”,以赛亚书四十22则说:“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早在距今两千五百年至四千年之前,圣经已经肯定地球为球形或圆弧形的物体。又如,诗篇九十4说,神看“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现代科学亦告诉我们,时间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比方,太空人以极快的速度,经过三十天旅行到阿拉法(Alpha)世纪星,但地球上的时间则已过了十年。

 

 

基督教是否只一味强调天道,而忽略人实际的需要( 人道)?

 

这类看法基本上是对基督教信仰的误解。圣经的内容从始至终围绕着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但论及有关神的事(天道),也探讨人的问题与需要(人道)。圣经告诉我们,人是神所创造的,故不能离开神而独立。既然我们的生命、动作、存留,都在乎神的主权与命定,因此,人道需要建立在天道上。另一方面,天道也是藉着人道来彰显,所以圣经也用不少篇幅,谈到人切身的问题,譬如家庭、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道德、政治公义等。神盼望人间的活动皆能表彰祂的美德。总之,基督教的信仰是强调天人合一,让人在上帝的帮助之下,能完成地上的使命。

 

 

基督教信仰如何可以带动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基督教的确可以鼓舞人们殷勤、努力地工作,可以带来经济的繁荣。首先,圣经记载,神用六天创造天地,而我们人类是按着祂的形像被造,换句话说,神盼望我们效法祂工作的精神。摩西的十诫中说:“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经济学者认为,美国早期社会的蓬勃兴盛,是由于基督教工作伦理的影响,它促使美国经济有惊人的成长。著名的社会思想家韦伯曾写了一本书《基督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的精神》。他认为,加尔文主义提倡禁欲精神,鼓励信徒致力于经济活动,因为他们深信,成功而获利是神赐福的明证。他形容这种人为“冷静、有良心、工作能力特强、坚信以劳动为人生之目的是神所喜悦的”。

有关促进文化发展方面,我们亦可在历史中找到鲜明的例子。1559年,改教家加尔文在日内瓦创办了第一所基督教大学,他谨慎挑选师资,一开办就声誉卓著。当时有来自欧洲各地的九百位学生,可见其影响力。十八世纪,约翰卫斯理的属灵复兴运动,使英国社会焕然一新,无知、粗俗、残暴、酗酒的现象,顿时消失,并带来反奴运动与监狱的改善。十九世纪,荷兰著名的牧师、后任总理的该伯尔(Abraham Kuyper),对其祖国文化的贡献有口皆碑。他一生努力的方针,是企图将信仰的精神,带进教育界、政治界、劳工界,进而改造整个社会。近一百多年来,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譬如,在1919年时,全国共有273所基督教医院,并有著名的基督教大学13间。无论在引进西方新知与科技、开通民风,或出版、教育、医药、慈善事业等方面,基督教都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信仰基督教是否会抹杀人的激情与灵感?

 

有人认为,敬畏的心理会抑制激情与灵感的产生,这类说法是由于敬畏的对象有了问题。倘若神明是人所幻想、刻划出来的偶像,对于我们的思想力、创造力,便可能产生束缚、或压抑的作用。然而,我们若敬拜真实的上帝,那位创造的源头,不但不会抹杀激情与灵感,相反的,倒会助长我们的灵感,并产生热情的洪流。

事实胜于雄辩,只要探究世界精神文明,便可证实此一说法。例如:在音乐方面,文艺复兴以后,最有名的音乐家,如巴哈、韩德尔等,其作品无不出自对上帝无比的崇敬。在绘画方面,享誉全球的米开兰基罗、达芬奇等人,大部份的作品都围绕着圣经的体材。在文学方面,莎士比亚的著作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雨果曾说:“英国塑造了莎士比亚,而圣经塑造了英国。”(意译)

基督教信仰所产生的敬虔情愫,和崇拜时肃穆的气氛,是否可以与客观的事实毫不相干?

任何宗教的仪式,都可能产生某种气氛。然而,基督教的崇拜中,重要的不是礼仪,而是上帝的同在。祂的同在所带来的气氛和情境,是人无法制造的;人可以在崇拜中,感受到祂的真实。祂的威严与圣洁带来肃穆的感觉;祂的慈爱与救赎带来喜乐的感觉;祂的公义与权柄带来敬畏的感觉;祂的真理与能力带来释放的感觉。因此,崇拜时所产生敬虔的情愫,与神客观的属性是息息相关的。

 

作者原专攻数学,现任美国洛杉矶灵粮堂牧师。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