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伟川
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1887-1985)出生于白俄罗斯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他一生经历了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的实验与洗礼,发展出独特的个人风格,成为现代绘画史上重要的艺术家。
接近祖辈的精神
夏加尔在孩提时代受到俄罗斯民间文化、犹太民风民俗、民间故事和犹太教的影响,喜欢童话般的幻想,热情地寻求信仰。
夏加尔的父亲是一位普通工人,他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有学问的人。夏加尔16岁以前一直在犹太经学院学习犹太经典,但他从小就对绘画有特殊的兴趣,其观察力非常敏锐。
夏加尔的作品反复表达与永恒相关的主题,使人联想到生活本身的一种持续性,他本人也一直与犹太文化及其信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说:“如果我还是一个犹太人的话,那么我就决不会成为一个画家,可能成为一个和今天的我完全不同的人……我在生活中唯一的追求不是努力接近伦勃朗、戈莱丁、丁托利克以及其他的世界艺术大师,而是努力接近我父辈和祖辈的精神。”
1910年,夏加尔到达巴黎,立即感受到艺术新浪潮的震撼,其艺术作品展现出与先前俄罗斯风格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1915年,他在莫斯科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同年,他与贝娜·罗森菲尔德结婚,其恩爱情深的婚姻延续了30年之久,直到贝娜逝世。夏加尔对贝娜的爱情始终是他绘画作品中不断表达的情感。他的风格兼有老练和童稚,并将真实与梦幻融合在色彩的构成中。
让时间得以交汇
在法国,夏加尔重新开始早在1931年就已着手进行的《圣经》插图绘制工作。这一次,画作体现了一种崭新的、自由的风格。他的画中呈现出梦幻、象征性的手法与色彩,据说“超现实派”一词就是为了形容他的作品而创造出来的。
他独特的神话梦幻风格主要取材于犹太人的生活,以及白俄罗斯的民间传说和《圣经》。艺术作品是心灵的反应,而不是外在的形体解剖,夏加尔渴望表现更深刻的艺术内涵,避免现代艺术的困境。这种对内涵深度表现的需求,源自于他对上帝的追寻,以及移居异乡的生活经历。他需要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希望将记忆深处的神奇经历全部描绘出来,这就需要将“时间”放进其艺术作品之中,将过去、现在与将来相融合。
他在吸取马蒂斯和毕加索的艺术精华以后,发展出自己的艺术风格语言,通过分解,让不同时段的时间得以交汇,并透过想象再现现实,又借着现实再现回忆,这使其作品充满了诗一般的梦幻、寓意和迷离的色彩。他的画面构成需要我们用心灵之眼去细细揣摩,而无法只用眼睛观看。他的很多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情与爱,常常把人带进一个纯美的童真世界。
夏加尔的艺术有两方面的特点:其一,他表达幻想的题材,对五光十色的梦境有着特殊的偏爱;其二,他喜欢超现实主义,他以充满诗情的幻想为基础,将表现主义与结构主义两种不同的指向联系起来。贯穿其艺术始终的独特风姿是浓艳的色彩、倒错的空间、抒情的诗意、梦幻的沉思、奇异的想象、天真的幽默,以及他对基督信仰的真诚及其真实的生命体验。
从明亮中寻找幸福
1985年3月28日,夏加尔在法国滨海阿尔卑斯圣保罗去世,留给世人的是他那充满浓浓乡情的作品。他曾说:“即使来到巴黎,我的鞋上仍沾着俄罗斯的泥土;在迢迢千里外的异乡,从我意识里伸出的那只脚使我仍然站在滋养过我的土地上,我不能也无法把俄罗斯的泥土从我的鞋上掸掉。”
在他看来,人们有了怜悯心,能爱他人,才能朝着理想飞奔,为后人留下时代的创新艺术。他希望清除地上的骚乱,从明亮中寻找幸福,以便艺术能像莫扎特的《魔笛》序曲那样,将人带入天国。
画家抓住了基督信仰宝贵的思想,上帝把爱的心肠、怜悯的胸怀赐给了他,让他能对困苦之人表达怜悯和爱。画作《白色的耶稣受难像》表达的是“苦难”主题,画面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耶稣为人类受难,在受难的耶稣的四周,是一系列的人间苦难;但在耶稣与世人之间却有一把梯子,这分明是通天的梯子,它表明了,人类的苦难只有通过耶稣的救赎——代罪的十字架的拯救才能解决。
爱需要付出代价,耶稣为我们付出了宝贵而荣耀的圣洁生命,在十字架上为全人类解决了苦难的根源——罪,十字架让我们看见上帝赋予人的尊贵与永恒的盼望。夏加尔深深地体会到了这种爱,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活力,也具有了指向永恒的深刻性。
作者来自北京,原为画评家,后读神学院,现居加拿大温哥华。
刊于OC123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