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打败“进化论”——观看《一个人的课堂》

59

那位真正的“强者”却为我们,成为弱者,出生在马槽,33岁死在十字架上。

 

 

 

文/小七

 

 

 

去看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正好赶上漫天飞雪。南方的冬天,很多年没有飘过这么大的雪。踏雪的痕迹,很快被覆盖掉,倘若你处在这茫茫的天地间,不经然就会生出一种苍茫的悲壮和渺小感。

有时候,这种渺小感让人学会敬畏。丢失了敬畏感,人就变成了精致的功利者,他们喜欢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广义上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论点,这也成为我们社会的座右铭,强者的逻辑:当你没有价值,被定义为弱者时,就理应被淘汰、被牺牲。

 

 

进化论中的弱者

 

从某种角度讲,《一个人的课堂》就是一部弱者们的电影。

从电影上映来看,《一个人的课堂》于2016年荣获第49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并定于2018年1月16日全国公映。虽然崔永元、袁立、范学德、李承鹏、刘宏、张鸣、于建嵘、土家野夫等上百位演艺明星与文化界名士纷纷呼求排片,但在一堆国内外大片的夹击中,这呼求基本上是“悄无声息”。

电影上映第一天,排片量几乎为0,之后不少人自发组织起来,举行了上千场的包场行动,到10天之后(1月26日)排片量达到0.02%。据猫眼电影数据显示,上映两天该片累计只有9万元票房,而今年春节全国单日票房也超过了12亿元。在这个追求市场最大利润的时代,这显然是电影中的“弱者”。

导演李军林创作《一个人的课堂》的初衷也同样缘起与“弱者”的相遇。“曾经李军林坐绿皮火车过年回家,因车票紧张,没有座位,于是在过道里蹲了一晚上,同在旁边蹲着的是一个干瘦的老头,他坐在自己的蛇皮袋上,里面是棉被,虽只有50多岁,但看起来像70岁,他粗糙的手指头缠着一小块纱布,渗着暗红血渍。他没有手机玩、也不抽烟,旁边是乌烟瘴气的烟草味道和来来往往的呵斥声,他只是默默地沉思,李军林和他攀谈起来,问他是哪里人,他说他是邵东的,以前是民办教师,教了30年的书,后来没得教了,只好跟村里人出来打工,搞铁路护坡  。” ①

从电影的内容来讲,它所直面和关注的是乡村代课老师、留守儿童和老人,他们都是人们眼中的“弱者”。正如网易娱乐评论上说:“《一个人的课堂》那些古村的老屋、田地、树木、流水充满了真实感,对在暴雨中挪动课桌触景生情。影片呈现出的留守儿童和乡村教师,都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当我们静静地看着这个故事时,看到的也不会只是这个故事,而是对这些生活窘迫的群体的关注”。也正如导演李军林这样描述自己的这部处女作:“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面国旗,一声上课铃,一个老教师的流亡和精神殉道,这是乡村底层知识分子最后的苍凉挽歌。”

而这些弱者们,却用爱来续写了另一种可能,这爱是一种超越实用主义,笨拙的、坚守的爱。

 

 

用爱打败进化论

 

电影一开场,唐明明的父亲在广东打工的工地上坠楼身亡。包工头跑了,媳妇也跑了。只剩下奶奶和上小学5年级的明明。而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明明有书可读,起码能读到初中毕业,多认识几个字,将来出去打工的时候,能看得懂路牌。

明明只能在村里读完小学,而这个小学中,只剩下了一个民办代课老教师宋文化,他需要教3个年级的4个学生。随着学生转学等情况的出现,学生渐渐地减少。直至,这所学校里只剩下明明一个学生,成为一师一生的一个人的课堂。当宋文化送走明明后,这里再没了学生,昔日朗朗的读书声消失于缭绕的晨雾中。

宋文化是一个站了35年三尺讲台的乡村代课教师。乡村代课教师是一个时代悲剧史诗的符号。我的母亲也曾经是一位代课老师,我深知其中的辛酸。只是母亲比宋文化幸运,她通过了一些考核。宋文化虽按要求努力学习计算机技术,但仍被多次发给他优秀教师奖状的上级领导以教师考核不合格为由清退了。

电影中宋文化似乎只有在课堂上是自信的,生活中的他显得笨拙,甚至让人觉得“顽固不化”。因为爱和责任,他推掉了已经当老板的学生专程到家的邀请(那老板要给他每月4000块工资),他不顾妻子反对,坚持要守在这所下雨漏水的学校里。在被辞退后,他依然牵挂着那里的学生。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的呈现:宋文化已经买好了票想跟着妻子去城里了,临出发又折了回来,就是因为他想着,明明还有半年就毕业了,他要送走他的最后一个学生。他只能慌乱地一边哭,一边埋怨数落她的妻子独自进入车站。还有另一个让人动容的细节:当明明因为要照顾卧病在床的奶奶而无法去上学时,宋老师竟然背起了黑板,把教室搬进了明明的家里。这跋涉的山水之间,写满了笨拙的爱。

明明是个可怜的孩子,但他又是个幸运的孩子,因为无论命运如何对待他,他始终都没有丢掉那诚挚的笑容。哪怕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他知道还有牵挂着他的老师,在老师那里,明明被珍贵着。

电影中,有很多次“笑”。当明明无法上学时,他看到老师接他上学的自行车时,明明欢欣雀跃地奔跑着;当奶奶听到学校上课的铃声再次响起时,她露出久违的笑容;影片最后,一位教师和一名学生的毕业典礼,终结了宋文化的教学生涯。宋文化成了一个城市中的下水道清洁工,每月给明明寄生活费,给这个孤儿写信,信里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宋文化能给孩子最后的呵护和承诺。他面对着窨井读明明的来信,一边读,一边笑,他笑得像个孩子。

弱者们用爱成全彼此,用爱重新阐明人之为人的价值,用爱对抗着“优胜劣汰”的法则。只不过人间的爱何等有限,正如明明依偎在窗口看天空绚烂的烟花,烟花虽美,但它们很快便消逝在漫漫的黑夜中,就像从来没有燃烧过。

 

 

人人皆弱者

 

究竟谁才是弱者呢?

在世间,强弱似乎早有分晓。但透过这表面的强弱,却可以看到每一个赤裸裸的灵魂,在本质上都是何等的脆弱,我们都为同样的“弱者”。成长混沌焦灼,生活难捱刻薄。在流逝的时光面前,在疾病面前,在苦难面前,在死亡面前,我们都如同一株压伤的芦苇,都如一盏发出温存残火,但一定会熄灭的的灯。

摩西说:“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篇》90:9-10);雅各也如此说:“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雅各书》4:14);使徒保罗也道出了人必死结局的原委:“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马书》5:12)

连稍微洞察世界的智慧人,也都会有类似的体悟:“当你学会跟自己相处之后,就会发现自己真不好处”;“生活有大段没有边缘的空白,恐慌之下,我们都会下意识想往里面填点什么,以逃避那些让人焦虑的虚空,但那不过是更多虚空”;木心也说:“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弱者的命运是被丢弃、被淘汰、被审判,那么地狱就是人类最恰当的安排和去处了。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

 

“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诗篇》130:3-4)弱者的结局被真正的爱改变,这爱是长阔高深,测不透的爱。因为荣耀的上帝的儿子,那位真正的“强者”却为我们,成为与我们一样的弱者,出生在马槽,33岁死在十字架上。

在《暴力圣诞节》一文中,作者如此说:“圣诞节不仅仅是很容易被人用作推销的温暖毛茸茸的一面。记住它的全部——耶稣作为一个婴孩屈尊降卑,生在肮脏的马棚里,睡在马槽里——这些提醒我们,他是在粪堆中找到我们的。常常被人描写成是可爱和俗气的圣婴降生故事,实际上是痛苦地描述了我们的罪和堕落。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圣诞节是暴力和屈辱,这是因为上帝爱我们到如此地步,为了我们,帮助我们,容许这一切发生。在基督里,我们再也不需要独自忧伤、受苦和饱受屈辱。创造世界的那一位,作为一个婴孩进入这世界,并要经历这世界一切的苦难和不公义,好让他靠着神的恩典,能在将来的年间作我们的安慰。” ②

“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5:6-8 )这是超越人间的爱,这是对所有承认自己是弱者之人的福音。“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马太福音》12:20)并非我们有价值,上帝才爱我们,而是上帝爱了我们,我们才能变得有价值。

或者只有经历这种大爱的人,才能真正听懂在乌蒙山里的桃花源唱出的动人歌曲:“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也只有来自上帝的爱,才能真正改变弱者,给弱者带来真实的盼望和微笑。

那天,看完电影,雪还在下,孩子们在雪地里玩耍。作家刘亮程曾在《寒风吹彻》中写道,“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但是那一位却看见了,担当了,并且胜过了。

 

注:

①《一个人的课堂》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0%E4%B8%AA%E4%BA%BA%E7%9A%84%E8%AF%BE%E5%A0%82/4336627?fr=aladdin

 

 ②来源古旧福音网站,作者:Mike Cosper;

http://www.old-gospel.net/redirect.php?fid=13&tid=730&goto=nextnewset

 

 

作者来自南京。

 

 

《“用爱打败“进化论”——观看《一个人的课堂》”》 有 1 条评论

  1. […] ▸用爱打败“进化论”——观看《一个人的课堂》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