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苦海的桥梁/基甸

 

四处苦痛环绕,漫漫黑暗苍茫;我舍身俯下,作你跨越苦海的桥梁。

 

 

 

文/基甸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苦难的世界里。苦难引发出我们对于上帝的“天问”:上帝为何会允许伤痛和苦难存在?为什么好人,尤其是笃信上帝、敬虔爱主的基督徒,不但也会受苦,而且在他们受苦的时候,上帝似乎无动于衷,完全沉默?

 

 

沉默与苦难

 

去年,好莱坞把日本天主教文学家远藤周作的小说《沉默》搬上银幕。故事背景是17世纪日本江户时期,日本残酷迫害天主教徒的一段真实的历史。在当年大规模的迫害中,当权者用强迫信徒践踏圣像(踏绘)、向圣像吐口水等手段摧毁他们的信仰。很多不肯弃教的信徒遭到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包括拷打、灌水、烙印、丢入滚烫温泉、钉在十字架上被海浪冲击致死(水磔)和倒吊着慢慢流血而死(穴吊),等等。

当葡萄牙宣教士洛德里哥在海边看到日本信徒被水磔慢慢折磨死,而“上帝和海却仍然沉默着,继续沉默着……”的时候,他忍不住在心中质问上帝:“主啊,你为何沉默?”他并不怕为上帝英勇殉道,但他无法忍受上帝在他的儿女的苦难中保持沉默。日本信徒被穴吊时发出惨绝人寰的呻吟,令他的信仰濒临崩溃,他发出悲伤的呐喊:“主啊,现在就是你打破沉默的时候,不能再沉默了。快证明你是公正的、良善的,你是慈爱的存有,为了向全地和人类彰显你行事公义,你必须说话了!”

在痛苦的煎熬中,他又一次想起基督的面容。自从到日本以后,他常常在困难和孤独的时候,回想起从小就一直在圣像上看到的基督的相貌。以前浮现在他脑海里的,都是威严、优美、圣洁、大有能力的基督的样子。但这一次,他看到了一副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容颜:那是一张瘦弱、忧伤、憔悴、痛苦的面孔,让人想到客西马尼园中那个“极其伤痛”“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的基督(参《路加福音》22:44)。

洛德里哥内心极度震撼,他仿佛“顿悟”了基督受难的意义——我们的主圣子基督也曾经受苦,他在跟我们患难与共中,与我们认同,他在十字架上担当了我们的罪,也担当了我们的痛苦与虚弱。

最终,洛德里哥决定为了挽救几位日本信徒的性命而去踩踏圣像。当他就要把脚踏上圣像的时候,他看到耶稣满含泪水的眼睛,他仿佛听到圣子向他低语:“踏下去吧!踏下去吧!……我会分享你们的痛苦……我并非沉默着,而是与你一起受苦。”

这是《沉默》最催人泪下的一段,也是让我们反思我们心目中的“耶稣的形象”的一段。作为“道成肉身”的圣子,耶稣既有完全的神性,也有完全的人性。我们常常能想到耶稣神性中荣耀、大能、得胜的一面,但却容易忽略耶稣人性中降卑、温柔、苦弱、悲悯的一面。我们常常难以想象,我们的救主,竟然曾经为我们受苦。

 

 

弥赛亚与预言

 

耶稣时代的犹太人之所以不相信耶稣就是“基督”(受膏者)——他们在苦难中热切盼望的那一位“弥赛亚”(救世主),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耶稣的受苦和受难跟他们想象中的弥赛亚不符:他们盼望的,可能是一位骑着高头大马、大有能力、英勇善战、能带领他们摆脱罗马人的奴役和欺压的政治领袖。他们无法相信他们的救主竟然是一个受苦的木匠的儿子。

然而,耶稣自己曾经多次向跟随他的人预言:他将要被交在人手里,受害、舍命,然后从死里复活;而这一切,都在上帝从亘古就命定的救恩计划里,是要应验旧约圣经里上帝藉着先知的口所发的预言。

旧约里有很多这方面的预言。例如,旧约先知以赛亚用一个“受苦的仆人”的形象来描述那一位将来的弥赛亚:“他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像根出于干地。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他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他。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上帝击打苦待了。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以赛亚书》53:2-5)

以赛亚也预言这位弥赛亚会在上帝子民的苦难中与他们同在:“他们在一切苦难中,他也同受苦难。”(参《以赛亚书》63:9)

这可能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救主形象,但却是上帝救恩最奇妙的地方。保罗说,基督徒信仰的核心是“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参《哥林多前书》2:2);基督福音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而其中最首要的,就是“基督照(旧约)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参《哥林多前书》15:3-4)。

 

 

十字架与恩典

 

这是基督信仰的关键。改教家马丁·路德研读圣经的最重要的领悟之一,是十字架上的救主不是通过力量和荣耀来彰显自己,而是在苦难和十字架上显示给人,使罪人能够得以因信称义。路德说: “十架上受苦的基督,是世人唯一能认识上帝之处,因为这位自隐的神选择在这里与人相遇。” ①

基督徒相信的救世主,竟然是一位受苦的圣子,这诚然是惊世骇俗、令人震惊的。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宗教或信仰有如此吊诡和颠覆性的神学。苦难确实是一个奥秘。其他宗教信仰同样需要面对苦难的难题,但也同样难以在理性上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然而,基督教信仰独特之处,是上帝牺牲了他自己的独生子,在十字架上受苦。这赋予了苦难一种救赎的意义,并且表明,无论什么苦难都不能扼杀上帝在耶稣的受难中给予我们的爱和盼望。

在人间苦难中,上帝并没有沉默。上帝选择用世人视为羞辱、软弱和愚拙的十字架来向苦难中的我们说话。加略山的十字架表明上帝对我们的苦难有最深切的同情,因着这十字架,我们所有的苦难都跟基督的受苦绑在了一起。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寓言故事,说在上帝终极审判的日子,人群聚集在广场上,饱受人间苦难的人们群情激愤,他们要反过来审判上帝。他们心中对上帝有一万个不服,因为他们说,上帝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他哪里知道人间的疾苦?他怎能体察人在世上被迫忍受的苦难?他有什么资格审判我们?!

于是他们选出他们中间受苦最多、最惨的人,对上帝做出宣判:上帝应该先在世上做一回人,尝够受苦的滋味——让他生为犹太人,受尽迫害;让他被最亲的朋友出卖,被诬陷、鞭打、辱骂,被吐唾沫、打耳光,最后被最不公正的陪审团和乌合之众判处死刑……当最后一位结束了对上帝的宣判时,广场上一片死寂。没有人再说一句话,也没有人再动一下。因为在那一瞬间,所有人都明白了,基督——三位一体上帝中的圣子——已经为我们服过这样的刑罚了!②

 

 

苦海与桥梁

 

在美国,有一位父亲,因儿子在车祸中丧生,他陷在极度的哀伤中不能自拔。他染上酒精和毒品,得了抑郁症并有自杀倾向。在痛苦的煎熬中,他对上帝的愤怒与日俱增。他气愤地质问给他做心理辅导的基督徒:“请你告诉我,上帝知道失去一个最亲爱的儿子的滋味吗?”那位基督徒沉默了一会,慢慢地说:“上帝比任何人都清楚失去一个最亲爱的儿子的滋味。”当这位父亲明白了这位基督徒的意思后,他嚎啕大哭起来。他的心灵最终得到医治,而这医治始于他对圣子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体悟。③

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美国老歌,是西蒙和加芬克尔(Simon & Garfunkel)乐队原唱的《跨越苦海的桥梁》(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在众多版本的中文译本歌词中,我最欣赏《海外校园》作者马利的翻译:“……四处苦痛环绕,漫漫黑暗苍茫;我舍身俯下,作你跨越苦海的桥梁。”④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首歌,每每听到,都会有很深的感动。多年前,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位激烈反对基督教的网络名人说,这也是他最喜欢、觉得最感人的一首歌。我想,这样的歌词,很多人可能理解成是一种与信仰无关、单纯对友情的歌颂。

但那句“作你跨越苦海的桥梁”的歌词,灵感原本来自一首美国黑人福音灵歌《马利亚,你别哭》,用的是歌中耶稣对拉撒路的姐姐马利亚所说的安慰之言。所以,我相信,这首歌很可能包含了对耶稣基督舍己的圣爱的隐喻,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格外地打动千千万万世人的心灵。

罪与苦难,就像宽阔的忧愁之河中奔腾的苦水,让我们感觉与上帝的爱相隔于两岸。而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破碎的身体,是我们通向上帝、与上帝和好的唯一途径。耶稣降世为人,为我们牺牲,他“舍身俯下”,作了我们“跨越苦海的桥梁”。天地之间,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大的恩典、更感人的厚爱;苦难当中,再没有什么比这更深、更超越的慰藉。

我们的基督信仰,也许不是用来给苦难一个完满的解释的;但我们所信仰的基督,确实是我们跨越苦难的桥梁。没有任何苦难能让我们跟上帝的爱隔绝:在耶稣的鞭伤中,我们得到医治;在他遭受的刑罚中,我们得到平安;在基督的复活中,我们得到永生;在他永恒国度的荣耀里,我们有超越苦难的终极盼望。

 

 

注:

 

①阿斗《马丁路德与十架神学》https://zhuanlan.zhihu.com/p/37927986

②萧元《永恒的沉默》,《海外校园》第21期

③慕溪《苦难中,上帝,你在哪里?》,《境界》微信公共号,http://chuansong.me/n/508037944836

④《跨越苦海的桥梁》歌词:https://zhuanlan.zhihu.com/p/37928006,摘录自马利《天问之二:一篇关于“信仰不是用来解释苦难,乃是用来承载苦难”的报告》,《海外校园》第11期

 

 

作者现居美国,OC同工。

 

《“跨越苦海的桥梁/基甸”》 有 1 条评论

  1. Max Xiong 的头像
    Max Xiong

    还记得在20多年前的海外校园读到马利翻译的歌词。那时我正在一段受苦的处境中。我们教会的一位姐妹据马利的翻译,谱曲,送给了我。这首诗歌给了我极大的安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