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人世间,我们却经常在Woody和牧羊女两条伦理路线间摇摆。
文/王星然
身为《玩具总动员》的铁粉,在第4集(以下简称《玩具4》)推出前的心情是颇为焦虑的,因为前3集已经拍得如此完美,何不见好就收?
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进了影院,观后我必须说,《玩具4》不仅没让人失望,且整部作品还充满了浓厚的伦理学辩证,令人惊艳!再加上精雕细琢的故事发展,下足功夫的角色心境,另辟蹊径的烧脑结局……Pixar团队让《玩具》系列再攀高峰!
奥斯卡从2002年增设动画奖项。《玩具1》(1995)和《玩具2》(2000)都在那之前出品。2011年《玩具3》拿下最佳动画奖,不到10年,2020年奥斯卡把同一奖项再次颁给《玩具4》,在奥斯卡竞争激烈的动画产业中,这可谓实至名归。由此,《玩具总动员》系列成为影史上唯一再次得奖的动画片。
玩具的普世价值
在玩具的世界里,如果有某种玩具存在普世价值,那么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又会是什么?
答案是:陪伴小主人,忠诚地带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玩具牛仔Woody坚信不移的人生价值,也是Pixar为玩具所设定的社会伦理,而与这个伦理相悖,就是不道德!
然而,坚持此一“道德”底线的最大悲哀是:当玩具过气了,再也无法取悦主人,它就失去了价值,而这,就是Woody的处境——他必须重新寻找自己的存在意义。
接着,我们看到小主人倍受宠爱的新欢Forky粉墨登场!这是小主人Bonnie在幼儿园用废弃的叉子做出的一个新玩具。主人附予了这个垃圾以全新的价值,使其一跃成为新宠。然而,Forky的自我人生价值定位,一开始就是“垃圾”,所以它无时无刻都想往垃圾桶跑。
显然,这是非常严肃的自我身份认同障碍,这给了Woody一个新的使命,培训并保护新玩具,让他们带给主人快乐的童年。
Woody意识到自己的保鲜期过了。既然永无翻身的可能,那为何不把焦点放在培训新人身上?新人尚需前辈指点,才能融入玩具社会;而“忠心服事,给小主人一个快乐的童年”的传统伦理,必须传承下去!
于是,Woody有了新的生命动力!
传统的价值定位
在玩具总动员里,Woody所代表的正是一种传统社会的自我价值定位:由“我”所属的家庭、社会、道德文化来决定“我”是谁。人们调整自己,牺牲小我,来符合主流社会文化的期待。
这种由外而内形塑的传统自我价值定位,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昌盛。崇高的使命感,让个人的喜好和利益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还记得电影《泰坦尼克》吗?在沉船之前,英国绅士们非常优雅地把船礼让给妇女和儿童,然后光荣赴难。这种绅士文化深刻地影响着英国男人:男人们被要求要符合这个伦理期待,要不然会被排挤、被看不起、被边缘化,无法在社会立足。
二战中,日本军人的自我价值定位,来自于他们的武士道精神。战败切腹、与国家共存亡,这种荣誉精神成为他们的军中伦理,是军人们的自我价值定位。难道这些日本人生下来就喜欢切腹?不是,没有人爱切腹,那是日本社会由外而内,对军人形塑的一种牢不可破的伦理。
可是,这种由外而内的伦理约束,严苛地要求人们压抑自己的情感喜好,来成就某一个群体。
人们被要求要合群、要融入、要无条件地效忠某一位领袖。这种由传统而来的自我价值定位,无可避免地造成许多苦毒、伤害和个人悲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LGBTQ族群(指性少数群体)要激烈地反抗、斗争,挑战长久以来传统、文化、社会、宗教对他们施加的影响。
第5季《奇葩说》总决赛,有一场非常精彩的伦理学辩论,题目是:我不合群,我有错吗?这个论题旨在讨论:我们该不该放下自我,成就大我?正反两方的论述都非常有说服力!惟支持不合群的团队,最后仍然占了上风。这是可预料的。几乎所有裁判,包括高晓松、蔡康永、李诞都是一面倒地支持不合群、要做自己,因为这是主流文化。
传统的自我价值定位被打入冷宫,于是,我们摆向另一个极端——向自己的内心寻求自我价值定位。
现代的自我价值
Woody在抢救Forky的旅程里,他乡遇故知:牧羊女“宝贝”(Bo Beep),是所谓没有主人的“失丧玩具”(Lost Toy)。
牧羊女在第3集中,一开始就被卖去二手玩具店。之后,她决定从店里逃走,不再等待新的主人。她的人生价值就是做自己,自己开心就好。面对“失丧”的标签,向来独立自主的牧羊女抗议:“我可不是失丧的那一位!”暗讽Woody才是那个在传统伦理中迷失和挣扎的可怜灵魂!
牧羊女代表的是一种现代的自我价值定位。
迪斯尼的编剧非常厉害!既然Woody和牧羊女分属传统与现代互相冲突的价值定位,彼此间就有了精彩对戏的空间。牧羊女这种不符合传统伦理规范的自我定位,必然使得Woody震惊不已,内心冲撞难以言喻。
传统社会里,大众认为只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是美善的,就是好的。这是Woody代表的伦理。现代自我价值定位认为,只要忠于真我就是道德的,就是美善的,就是好的。这是牧羊女的伦理。
2019年夏天,我在台湾逛书店,当时非文学类的畅销书排行榜分别是:
1.《为你自己活一次──蔡康永的情商课》
2.《我决定我是谁:在负能量爆表的人生路上,我不活在别人的嘴里!》
3.《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教导》
4.《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36则让你有态度、不委曲,深谙世故却不世故的世道智慧》
这份榜单反映了时下自我价值定位的主流。当代重量级哲学家泰勒(Charles Taylor)说,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追求“真我”的时代(the Age of Authenticity)。
每个人都必须追求独立自主,审视自我内心,向里面挖掘,不断问自己是谁,做出自己的价值决定。
终极的价值
使徒保罗在给哥林多教会的信件中,为自我价值的定位,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既非来自传统,也非来自现代。他说:“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哥林多前书》4:3-4)
这段话很惊人。保罗没有把自己的价值定位交给社群去决定: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如果有人想用某种意识形态论断他,他根本不屑一顾。但同时,他也不觉得自己有足够的智慧来判断自我价值。
显然,保罗是自信的,很多时候他认为自己的判断力是精准的,但他仍然深明惟有那位全知全能的上帝,才能给他一个终极的价值定位。
另一种可能性
在基督信仰里,我们知道人的价值来自上帝,既非Woody路线,也非牧羊女路线。但在人世间,我们却经常在Woody和牧羊女两条伦理路线间摇摆。
牧羊女不赞同为了救Forky而让玩具伙伴们身陷险境,她一度强烈要求Woody放弃对主人的愚忠。可是,Woody坚持必须救Forky,因为“那是唯一可证明我存在价值的事,不然我还剩下什么?”
这是两种伦理价值的激烈交锋!
Pixar的编剧厉害之处在于,他们并未在Woody和牧羊女两条伦理路线之间做出道德高下的判断,若是那样就流于说教了,而《玩具4》剧情非常细腻有温度。他们知道真实的伦理处境极其复杂,不是一部动画能解决的。
于是,牧羊女最终因着爱成全了Woody,满足了Woody的伦理价值。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全剧的结尾:坚守传统的Woody决定离开那个不再需要他的小主人,和牧羊女一起去流浪。
Woody的改变并非代表他想效法牧羊女“做自己”,而是他意识到“离开”传统,也许并非是“失丧”;以往深信不疑的那套旧的伦理价值,也许并非是牢不可破的绝对真理。
Woody从牧羊女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他的决定带给观众的震撼是核弹级的!毕竟从《玩具1》到《玩具3》,Woody始终是传统伦理的倡导者与维护者。然而Pixar的编剧大胆地推翻了这个价值设定!
我相信,《玩具总动员》的故事还没结束,Woody和牧羊女展开的冒险新生活也值得期待!
(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