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将去的天堂,也有手机吗?/ 溪边树

“95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是8.33小时。

文/溪边树

当下的互联网加强了用户的交互,使资源变得更丰富,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个人化。

置身于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大视野中,一路高歌猛进的通讯技术赋予我们更便捷的表达权与知情权。媒体在深度嵌入文化和社会的同时,也在重塑人们的时空观念、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表演与窥探

上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做了一个连锁性实验,发现了“6度分隔现象”,描绘了一个联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联系网。简单地说,一个人最多只需要5个中间人,就能和任何一位陌生人建立联系。

在那个年代,这个“小世界现象”的假设,任谁都会感到震惊;时至今日,我们只需要搜一下社交账号,人们就可以与任何人建立联系。

在这样一个被浮躁和焦虑支配的年代,人们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各类数据信息,每天都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爆炸。各大服务器强大的运算和传输速度,好像一条条宽阔的高速公路,每一个客户端都能在网上浏览信息,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生活。

渐渐地,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已经越来越远离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微博和朋友圈好像一个大型的逗秀剧场,纷纷换上华丽的外袍。人们很愿意相信,自己在网上呈现出来和看到的就是真实的生活。

放纵与徒劳

2019年4月,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95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是8.33小时。有的人或许能抽空在英语学习App上打卡,偶尔也能看一些学习视频,但娱乐和社交从来都是时长比重的大头。人们很难有安静处理事务的时间,因为注意力很轻易就被手机打断。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手机,它俨然成为人们身体的一部分。总以为有人会给自己发消息,或者被一个想法刺激想要查一下资料,打开手机后,注意力就不受控制地分散在其他界面上……

理性上,我们会为时间的流失感到无奈、虚空,但就是很难不被手机吸引。一旦离开手机,立刻觉得无聊,变得焦躁、烦闷、气愤。但过度浏览信息,不仅让人焦虑抑郁,还会让人精疲力尽,无法专注思考。无微不至的算法推送使人好像被围困的豚鼠,在虚虚实实的囚笼里不知疲惫地原地奔跑。

危机与挣扎

在现代媒体支配的网络世界,在数量即正义的价值体系,在物质与精神的恒久冲突中,人的欲望从未失过手,但凡能提供短暂满足的,都很容易成为人的主人。

在物质至上的社会中生存,为了使生活过得下去,为了在世上寻得一点安全感,为了赢得爱与尊重,在不忍直视的现实面前,人们更愿意一头撞向纷繁杂芜的世界。网络公司极大地迎合了用户的这一需求,变着花样给人推送更多新鲜的事物,每一个营销都精准送到人的心窝。欲望不断催促人们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新兴的产品中。

线下的生活如此乏味、无聊,人们宁愿把自己简化为一枚符号,时刻刷新自己存在的意义;朋友圈不断冒出的给自己点赞、评论的红点,成了我们巨大的快乐源泉。人们情愿缴纳“智商税”换取群体的归宿感,悄无声息地成为了网络世界的囚徒。

网络放大了生活的细节,现实中,又是百态人生。正如圣经中的这句经文,是每一个线下的人共同的生活的写照——“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参《创世记》3:19)。

警醒与争战

站在网络的洪流里,被数据支配的割裂感令人惶恐、无所适从,最初进入网络的新鲜感与悸动被过量浏览信息带来的疲惫所取代。网络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我们如今所处的世代却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难以持守圣洁。

基督徒当怎样行才能站立得稳呢?

诚然,网络带给我们的试探是无法回避的,我们虽然为自己的分心受了许多苦,却也享受了网络的普及带来的诸多实际的好处。

我们在网络里的争战是真实的,网络好像一面镜子,藉着它,我们看到自己里面的好多不足,原来我们跟随上帝的内心竟是如此软弱、不专一。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很可能过着一种半世俗、半属灵的生活。比起主的十字架,有的人更在意自己身上的包袱,拼尽全力想要得到的可能只是今生的安逸快活。

我们如果真的爱基督,绝不会只在罪的毒瘤上简单地贴一个创可贴就安慰自己说平安了,我们应该下定决心找出自己不长进的原因,控制自己对手机的使用时长。戒除对手机的依赖,就好像切除肿瘤,这个过程一定会引起肉体极大的不适,但这是使我们灵魂得医治和拯救的重大手术。为了更合乎主用,我们理应忍受治死肉体带来的痛苦。

所有基督徒都想知道天堂是怎样的,但很少有人思考人当怎样才能进入上帝的国。因为我们太懒惰且厌战,却同时梦想将来的得胜。保罗忠告我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马书》12:2)

如果我们还不警醒,恐怕信仰成为自我安慰的幌子,放在去而不返的人潮中,主竟认不出我们。

约翰·欧文说,撒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让人们以为他们在死之前有充足的时间来考虑他们的永恒福祉。我们在世时是怎样生活的,死时就是什么样,如果在还活着的几十年我们都不为自己死后的命运思考,那我们所信赖的临死前在面对恐惧、痛楚和软弱的那一刻所作的悔改,就是一种在人前表演出来的虚假的安慰。

约翰·派博曾问他的读者:“天堂里有iPad吗?”我们可以反过来问一下自己,我们的手机是否能够承载上帝的国?手机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它的作用被不恰当地夸大了。

在我们打开手机之前,不妨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然后问问自己:真正使我们喜乐的源泉是什么?我们当初所夸的福分哪里去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