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书推荐 | 危机时代的另一种可能——《喜乐流放者》/Box

 

文/Box

 

谈起“流放”,或许很多人脑海中瞬间会浮现出古装影视作品中的场景:一群锒铛入狱的人被遣送到遥远且残酷的地方,命运从此被改写。比如被称为“人间地狱”的宁古塔,以及纳粹集中营。“维基百科”对“流放”的定义也与此如出一辙:“流放,又称流刑,是一种强迫他人流亡的刑罚,古时世界各国都有这种刑罚,流放地通常是离岛或极为偏远的地方使被流放的人难以返回原定居或活动之处……”

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场景,与今人的生活相去甚远。而在中文语汇中,和“流放”相近的一个词,是“放逐”。谈起放逐,或许对很多熟谙圣经语境的读者来说似曾相识。我们会想起圣经所记载的始祖被赶出伊甸园、放逐他乡的古老叙事。而这一事实,也影响着后世的我们,在世上的艰辛处境(参《创世记》3:19)。

比如当你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当下的每个人其实都在负重前行。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躺平、摆烂、内卷时,我们实际都在无奈、被动地承受着某些意识形态、文化习俗对自身的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大到一个地步,称之为某种现代社会中隐匿的“刑罚”亦不为过。

而本书作者侯士庭(James M. Houston),他作为当代著名灵修神学家、加拿大维真学院创办人,为何会以这样一个充满悖论且极具挑战性的书名,作为某种理念的支撑?“流放”之途,必然充满困苦、压力和挑战,喜乐的动力又源自哪里?

如坊间流行的很多“成功学”“心灵鸡汤”类的读物一样,在严峻的现实中编织一个虚假的幻梦,侯士庭并没有提供一个表面的“喜乐之道”,而是直面世界和人生的真相。他说:“基督徒发现自己逐渐被世俗人文主义扫到边缘去了,但是流放的主题向来是神百姓的真实景况。”“透过基督信仰的逆向辩证 (inverse dialectic),我们不断被提醒,在世上我们是异乡人,是客旅,所追求的是那将临到的天地。正因与世界对立,我们才算与天国同调共鸣。”这个表述,其实与圣经中许多在世界上命运多舛、却因笃信永恒的真实性而经历到“至高喜乐”的圣徒一样,在危险的边缘践行信仰的真实。

但需注意的是,侯士庭绝不是鼓吹反智主义,也没有刻意夸大基督信仰与世界文化之间的鸿沟,否则,他就不会写出很多对当下人的生活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作品,如《转化生命的友谊》《师徒之道》《美好品格的塑造》等。他因为确信基督信仰的终末论,因而对世界的本质和终局有忠于圣经启示、不被世俗文化席卷的独立的批判性思考;同时,他也透过深入思考和实践,尽可能使基督信仰与这个世界的多元文化进行对话。他说,“我们仍然活在这世上,在事物的危险边缘中生活着……神的临在所带来的活力,能进入文化的各个层面。我们活在一个包罗万象、满有生命,同时又充满无数惊喜,以及显而易见矛盾的世界里。”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侯士庭的论述,皆承袭的是“逆向辩证”。比如世界标榜自我,他却说“当世界引诱我们显扬自我,我们却将自己隐藏起来,就是操练‘死去’的有效方式”;世界认为死亡是自然规律,崇尚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方式,他却说“世俗文化令我们否认死亡之将至,这种压制造成十分浅薄的自我观”。他也透过奥古斯丁、宗教改革、祁克果、卢云等人物和事件,谈及探索内在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不该靠外在的社会环境过日子,而是要活出深刻且有核心焦点的隐藏生命。”这种温和的提醒,犹如在呼唤我们重新“访问古道”,内心得着安息(参《耶利米书》6:16)。

阅读本书,也特别被侯士庭开放、包容的胸怀所感佩。他鼓励我们“在神面前向有异象的生命敞开”,他真实地分享自己的信仰经验,并对他者的信仰经验(神秘经验)抱持尊重的态度,因为他看到过度强调理性主义的一个危机,就是“强调思考,不注重生活,导致人的心灵受压制。”同时,他也避免隐修主义的另一个极端——采取消极避世的方式。他说“我们进到他里面,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带着属天的使命,重新进入世界;照他爱世人的方式去爱人。”如此,一种既不向世俗妥协,又充满崭新的生命形态的文化就逐渐形成了。

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感叹世风日下,侯士庭或许也特别深地洞察到某些约定俗成的“体制”(包括宗教体制)对人的奴役,因此他特别看重对个体的培育、改变和成长,帮助每一个人重新找到自己的呼召。他说,“惟当我们谦卑地面对自己生命中的罪,并且从永恒的角度去过生活,才有可能成为真实的基督徒。”

阅读本书,总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思想与灵性的闪光。在一个充满撕裂、焦虑的时代,侯士庭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应对现实问题的“灵丹妙药”,他更多地像是一位睿智、且有耐性的长者,陪伴我们渐渐拨开迷雾,进入水深之处,找到危机时代另一种叩问终极喜乐之门的可能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