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持一生的友谊,兼谈电影《盟约》/ 古墨

 

文/古墨

 

一次夏令营中,女儿结识了不少小伙伴,其中与她相处最好的是一位大她一岁的姐姐。女儿平常很少和陌生人一见如故,但在开营仪式上,她俩一见面就聊得很融洽,像熟悉已久的老友。她们彼此为伴,参加各项课程,分享各自的成长经历和趣事。经过一周的相处,她俩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随着夏令营结束,这段美好时光将告一段落,而维持一份友谊并非易事。结营仪式上,孩子有点伤感,也有些不舍。她们希望未来还能一起参加营会。孩子已经知道,如果要培养和维系一段友谊,需要花时间和代价。后来,孩子惊喜得知,她们将会通过线下读书会的方式继续保持联系。作为父母,我们支持和祝福她们。

现代社会,许多人意识到自己缺乏亲密的朋友,常感到孤独。一生都在加尔各答为穷人工作的特蕾莎修女说,最严重的疾病不是麻风病、艾滋病或癌症,而是孤独。孤独成了现代人的“麻风病”。[1]

 

友谊的挑战

特蕾莎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每一代人都经历过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在今天这个压力丛生的时代更为强烈,建立和维持友谊比以往更难。因素之一是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在公共交通系统里和公寓楼里,人们挤在一起,却常常在汹涌的人群中迷失方向。社交媒体当然可以带来人际的交流,但也导致心灵层面更多的隔离。

然而,对有些人来说,手机或电脑成了他们最好的朋友。他们沉迷游戏中的角色,并有更多的情感投入。

就社交媒体而言,如果使用得当,现代交流方式可以成为维持亲密友谊的好工具。但如果使用不当,我们会发现,社交媒体上的好友名单越来越多,但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对方。小说《巧克力》(Chocolat)的作者乔安妮·哈里斯(Joanne Harris)非常担心互联网对她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她完全不再使用互联网。她注意到,她花很多时间在网上和一长串她几乎不认识的人交流,这意味着她从来没有时间去见任何一个亲密的朋友。[2]

几乎只在网络上联系,和友谊之间是有区别的。网络上的朋友可多可少,但真实的友谊,重要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

 

《盟约》中的友谊

2023年上映的《盟约》(The Covenant)是盖·里奇导演的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的电影,《盟约》的故事焦点便是一段战争中的友谊。美军中士约翰·金利雇用了阿富汗人艾哈迈德当他的随军翻译。最初金利对艾哈迈德总有疑心,但经过几次任务,彼此建立了信任。他们共同的忠诚和相互的尊重使他们愿意拯救彼此的生命。一次,执行任务时遇到了致命的伏击。艾哈迈德冒死护送重伤无法行动的金利,躲过塔利班搜查,想尽办法把他转移到100公里外的安全地带。

金利返回美国后,又得知艾哈迈德因为之前的行动正被塔利班追杀。清楚艾哈迈德的遭遇后,他回头检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丝愧意。出于感恩和友谊,金利重返阿富汗,决心深入虎穴,把艾哈迈德一家带回美国。

电影中,两人共同塑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形象:在一个有时感觉不可能采取特定行动的世界里,两个人都试图做正确的事。金利和艾哈迈德从不信任发展到相互信任,经历战争的患难后,成为好朋友。

导演盖·里奇在采访中坦言,这不是一部宣扬美国政治正确的主旋律电影。他说:“政治意味着一种两极分化以及寻求站队。我不想参与。但我发现有一件事非常有趣,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为了遵守这种联系而准备做的事情。”[3]

对于艾哈迈德来说,最致命的打击,无疑来自金利受伤后的离开。美国政府允许艾哈迈德一家赴美的计划被持续的暴乱涂上了一层朦胧色彩。艾哈迈德只好带着妻儿东奔西逃,埋名生活。而影片中,最让人惊喜的一幕,便是金利赴汤蹈火、来到生死现场出现在艾哈迈德面前的那一刻。最终,艾哈迈德一家得以拿到签证,新的生活豁然打开,眼前一片光明,他已准备好重新开始。他们的友谊也在战火下顽强地延续下来。

电影诚恳地讲述在战争劫难下的友谊何等不易,也使观众诚恳地思考友谊的价值。金利雇用艾哈迈德的合约虽已失效,但是因友谊而催生出的盟约关系,使金利愿意以赴死之心拯救对方。

 

朋友乃时常亲爱

那些经历过真正困难时期的人常说,苦难使他们知道谁是彼此真正的朋友。正如《箴言》所指出的,“财物使朋友增多,但穷人朋友远离。”(《箴言》19:4);“贫穷人,弟兄都恨他,何况他的朋友,更远离他。”(参《箴言》19:7)

相比之下,真正的朋友会与我们同甘共苦:“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箴言》17:17)圣经中没有比约拿单对大卫的友情更好的例子了。约拿单的父亲扫罗背叛大卫,定意要杀他,约拿单却忠信不二。约拿单死后,大卫心里悲哀,说:“我的兄弟约拿单啊,我为你悲伤,你对我情深义重,你对我的爱胜过女人的恋情。”(《撒母耳记下》1:26 当代译本)

友谊不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而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对许多人来说,在早已熟稔社会规则之后,我们为了利益而活,却忽略用爱和耐心经营友谊,如此造成心灵的空虚和孤单。

我们的自我中心常会摧毁我们与人的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经常把人际关系搞得一团糟。患难是考验友谊的时刻,患难见真情,成了人们知之不疑的道理,然而活出患难中的真情实属不易。

夏令营结束后,我问女儿:“为什么渴望和那个女孩成为好朋友呢?”女儿的回答令我感动:“因为我们都有同样的信仰啊。”夏令营上,老师还问到,盟约和合约的区别。女儿说,合约是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往往缺少信任,是有条件的爱;而盟约是一份愿意舍己的爱,愿意为了对方的益处牺牲自己。

这样的话让人感动欣慰。我认识到,靠自己,我们难以活出为朋友舍己的爱。奇妙的是,当我们愿意让神以他的真理改变我们,我们就会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会爱他人,爱上帝。。

 

注:

[1] https://www.newstimes.com/news/article/mother-teresa-saw-loneliness-as-leprosy-of-the-250607.php

[2] https://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1266347/Why-Im-ditching-internet.html

[3] https://time.com/6272569/guy-ritchie-interview-the-covenant/

《“保持一生的友谊,兼谈电影《盟约》/ 古墨”》 有 1 条评论

  1. […] 保持一生的友谊,兼谈电影《盟约》/ 古墨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