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 博学

关于仪式,对于成长在红旗下的国人来说,有着太多的集体记忆。甚至可以说,我们的成长,正是伴随着林林总总的仪式而进行的。比如:小时候的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工作后的入党宣誓仪式,成年后的结婚仪式,等等。

当岁月的脚踪踩踏时代的步伐,置身后现代文化的族群,对从前的这些宏大叙事其实早已失去兴趣。这也难怪,当年郑重宣誓的那些人,在经历了理想的破灭之后,逐渐对某某主义失去信心;还有很多新生代群体,在离婚率和生育率双双下降的当下,选择以更经济、自由的方式经营婚礼。他们厌恶了某种外在规范(尽管这些外在规范常以“回归传统价值观”为名),而以自我对美的理解,完成各自的人生召命。

可见,仪式如果缺失了向内的维度,仅靠外在的规约,很难产生改变生命的力量。这也难怪许多人谈到仪式感,总会与“形式主义”联系起来。那么,向内的维度,究竟包括哪些层面呢?

最近常想起以前读的一些书,虽然过去好多年,但仍常读常新。比如童话《小王子》,书中记述了小王子和狐狸这样的一段对话:

“什么是仪式?”小王子问狐狸。

“这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的这句话,以平实的语言揭示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很多被忽视的元素,它们常与幸福、纯真有关。而仪式感向内的层面,实际上也是如此。如果忽视了对内在的关切,外在仪式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由内在而生发的仪式感,会让我们在庸碌的尘世中,体验另一种幸福与美善。圣经中的上帝极富创意与美感,从旧约中圣殿的建造就可见一斑。上帝对建造圣殿的细节与美感的要求,符合真正的“匠人精神”。而“道成肉身”的基督,正是因为看到现实的残破与伤痛,才甘愿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来到世间,向世界展示出另一种被福音更新的社交、饮食、灵修等生活样貌。

回顾圣经,从“摩西五经”“智慧文学”到《启示录》,记载了诸多因内在的神圣渴望,而被颠覆与更新的颇具仪式感的场景。如摩西在旷野举蛇(杖)、红海便分开,救赎的乐章由此展开;耶稣登山变相,向他的门徒展现其神性的荣美;被放逐在海岛上的约翰,在圣灵所开启的视野中,想象终末的世界图景,开启了对新天新地的渴盼……

因此,谈论仪式感,并不是在谈论外在的形式或规范,而是希望借着这些迥然的生活方式,呈现出基督福音对“全人”的关怀。我们的吃穿用度、说话行事、生儿育女,实际都可以向世界展现出另一种真善美。

就像潘怡蓉老师在《生活需要点仪式感》一文中所指出的,“生活仪式感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有秩序、有规律、有秩序并具有意义的习惯、仪式或活动等,这些行为通常能够给人带来安定感和满足感。”她整理出构建生活仪式感的10个灵修习惯,使人们在遭遇各种压力或波动时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与困难。

毛叔在《在科技霸权下仍能与神相遇?》一文中,另辟蹊径,反思了科技至上对现代人的形塑。他说,“我们虽然无法完全摆脱技术对人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透过刻意地创造仪式,加深与人与自己的联结,重新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与上帝相遇。”来自台湾的90后牧者王彦轩,从教会实践的层面,介绍了圣公会的礼仪神学,及他对教会礼仪为何产生兴趣;90后前媒体人树溪对仪式感的理解,或许从公共层面给我们有一些启发和看见;在高校任教的迦密,透过对5部影片的解读,看到“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还有现居英国、美国、上海、杭州等地的家人,以各自对美的体验和理解,讲述他们与仪式感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并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呈现了生命中的某些时刻,因着与爱的源头相连,才显得与其他时刻不同。正是这些触动人心的时刻,展开了生命中最温暖的相遇……

https://ocfuyin.org/oc169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