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毕竟要生活下去——我读《稍纵即逝》一文的感受

 

 

 

文/元贞

 

 

 

《海外校园》编辑部:

读《海外校园》30期上几篇关于成与败的文章后,有些不同看法,为其中一些观点态度感到遗憾。总觉得基督徒不应评人论事过于苛刻,更不应以他人之事为例,对成败得失轻下结论。

记得十多年前,与几位朋友聊天时,我苛刻地评论其他人。其中一位朋友很委婉地说了一句:“他们毕竟要生活下去。”这句话一直记在我心上。十几年来,每当我想要启齿评论他人时,我会记起这位朋友的宽容胸怀。

我曾经赶上文革时知青下乡插队末班车,在市南郊插了两年队。那时候,从公社到区委都想树几个札根农村的典型。我曾被几次三番动员过,还得到暗示,并非真札根,只是做典型,而且会有好处,比如入党、上大学(工农兵学员)等。当时第一不想演戏,第二怕弄假成真,最终没表态。同期北郊区树了一个典型,大会小会做了许多报告,被委以大队党友部书记重任。1977年,我们同年考入大学。毕业后,她分配到我们学校,与我任教于同一系,住在同一宿舍。我那时总以自己的经历与她相比,对她满心鄙视。同住一室,却很少与她打交道。后来我们一同带学生外出实习,她被调皮的学生气哭,我开始同情她。接触多了,知道她的一些苦恼,很为过去对她的态度自责。我不是她,没有她的经历和处境,有什么权利指责她呢?假如我们在她的位置,处于她的环境,是否比她做得好呢?

当我读〈稍纵即逝〉一文时,想起了那位同事。她与文中提到的那位女士都应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她们的确有过青春,有过理想,用她们单纯的信念去追求过人生。我们怎么可以用简单的成与败去评价他人呢?今天我们出了国,拿到了高学位,挣了比较多的钱,是否我们就有理由去讥笑嘲讽那些当年也许成功或失败过、今天也许在物质生活上不如我们的人呢?在世人眼中,今天的我们或许比今天的他们成功,但在上帝眼中是否这样呢?

有一次儿子对我说:“上帝赐给我们每个人不同的礼物。有人得到的是漂亮,有人得到的是体育特长,有人得到的是领导才能,上帝给我的是聪明。”记得我拿到博士学位不久,一位同学也这样对我说,我们能拿到博士学位实在是很幸运。上帝赐与我们智慧和能力,还为我们铺了路,提供了机会。我想,如果我们珍惜了上帝给我们的礼物和机会,我们便是成功的。成功有大有小,而每一个成功都要有代价,我们每一个追求高学位的人,不都牺牲过无数本可与家人儿女欢聚的时光吗?比起30期14页〈成功的代价〉一文中提到的矽谷的人士,我们又高明多少?只不过我们付出的代价和换取的成功都比他们小而已。倘若上帝给我们与微软公司总裁盖茨同样的智慧和能力,提供同样的机会,我们会怎样做呢?

圣经告诉我们,不要随意评价他人。作为基督徒,不应总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去评论他人。我没有调查过,但我相信那许许多多有显赫功绩的人中有不少是基督徒。他们认认真真地用上帝赐予他们的礼物为社会服务、荣耀上帝。他们中即使有人还不是基督徒,我们又怎知他有一天不会做“回头浪子”而只是一个赚了世界赔了生命的人呢?

有一次我受邀到儿子学校,开一个关于中国的讲座。我讲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儿子第一个站起来发难:为什么中国会发明火药,让世界上无数人死于枪弹之下?对于这样的我们曾引以为自豪的发明,至今或尚难论定其功过,又何必对当今的人与他们的功过如此苛刻呢?不如我们每个人尽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时为人类的和平共处做点事即好,把评论他人功过的事留给上帝去做。

 

作者是美国伊利诺大学工程博士,现任职于波音公司。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