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间的断层

 

 

 

 

文/熊璩采访

 

 

 

华人移民的第二代,虽然与父母住在同一个屋顶底下,可是却活在绝然不同的文化环境里。许多家庭因为对此缺乏了解,更缺乏准备,使得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失调。

本文即采访了加州一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他高中时,虽然上的是第一流的学校,却作了帮派的头头。最终由于父母的爱,和自己的觉醒而回头。我们希望能从他的角度来了解今日青年与青少年的心声,给为人父母的作个参考。

问:你认为青少年与上一代最大的隔阂是什么?

答:我认为上一辈的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或接触来表达他们的爱,他们也不轻易在子女面前显露自己感情丰富的一面(softside)。上一代是含蓄的一代,而我们却是尽情发泄的一代,这是一个大问题。

其次,我们这一代所受到同辈人的压力,可能远超过上一代。父母亲因为不了解我们心里的惧怕,也就不同情,以致常用负面的态度来看待我们的心结,这是很不智的。

华人的父母,总是特别在学业上给予孩子压力。他们认为学业上的成就高过一切,他们对孩子的爱,似乎取决于孩子的学业表现。而孩子从学校学到的却相反: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

问:由你看,两代之间的价值观还有什么不同?

答:在媒体(电视、电影、网路、音乐)的薰陶下,今天青少年对自已的容忍度很大。尤其是大学生,对酒精、大麻,甚至其它毒品,以及性开放,都视为平常。

青少年很少会对喝酒内疚。男女朋友交往三个月有性关系也是正常的。使用毒品倒可能引起良心的不安。即使如此,据我的观察,青少年中使用过大麻的,也超过了百分之八十,各校相同。

年轻人最大的追求,就是寻求乐趣(fun)和刺激(excitement)。乐趣就等于快乐。“奋斗努力”不在我们的字典里,只要酷(cool)就行了。上一代常用严格的管教来对付这种倾向,其实严格管教没有错,问题出在他们的态度和方法上。许多父母亲不但不认同孩子的行为,他们也不能接纳出问题的孩子,这才是问题所在。

对高中生而言,被同伴接纳,远比被父母接纳重要得多。人人都想成为“圈内人”,害怕沦为不受欢迎的“圈外人”。我们的穿着、听的音乐、参加的活动、交往的朋友,就界定了我们是否是圈内人。

我们与上一代的文化环境是如此的不同,我们不需要一个不了解的人,纵使是亲人,整天用责备的指头对着我们。

问:今天的年轻人有什么嗜好呢?

答:男性喜欢玩电子游戏,经常玩到通宵。女孩子们则比较喜欢社交、聊天。许多人喜欢边看电视边吸大麻。人们不再喜欢阅读,宁愿做些不太用脑的活动。运动还是很受欢迎的。年轻人的偶像就是音乐、影视和体育界的明星。

问:我知道你后来脱离了这种生活。是什么促使你改变?

答:其实我并没有什么戏剧性的改变,只是经历了成熟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加,我逐渐认识到,人生不仅仅是玩乐而已。

因为我从小受到了清楚的是非观念的教导,后来虽然我吸大麻、抽烟、参加帮派等等,但是这些观念已在我心里生根,无法再改变。

我的父母亲做了非常好的榜样。他们彼此相爱,也给了我安全感。这点对青少年们非常重要。同样的,教会中长辈们的榜样,对我们年轻一代也是影响深远。

最重要的是,虽然父母亲为我的行为很伤心,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我,还是爱我接纳我。也因为这样,我们中间,沟通的管道一直是敞开的。他们了解我的情形,我也没有必要撒谎。我的帮派朋友们纵然听不进自己父母的意见,但我可以带他们回家,与我的父母亲讨论。

这种接纳非常重要,其结果是,进大学一年多后,我终于决定不再让父母亲失望了。

我第一个戒除的是烟,然后是酒。又因为选修人文课程,开始了对圣经的兴趣。以前我总是带着怀疑读圣经,所以越读问题越多。现在开始读得有兴趣、有心得。我爸与我打赌,看这一年谁圣经读得快,这也是促成我读圣经的因素。

我以前纵然远离基督信仰,但是一直知道耶稣爱我,不会丢弃我。现在我更是与他越走越近。

问:你的改变能不能影响你的朋友?

答:很难。有些家长从来不指导他们的孩子,没有做出好的榜样。另外,绝大多数的青少年没有明显的灵性需求。即使他们感到内心的空虚,一般教会的信息并不能触及他们深处的需要,他们也听不懂那些基督教的术语。

从我的朋友来说,他们虽然尊重我的决定,却不愿放弃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也尝试戒烟,但是并没有很强的、自发的意愿。

问:你现在对前途的看法如何?

答:我没有很长远的打算,却很有信心往前走。现在虽然没有了以前的“乐趣”,但是因为父母亲更加快乐,也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所以我也比以前更为快乐。

是的,我许多好朋友还是依然故我,但是他们再也不能叫我走回头路,我已经是过来人。

 

 

结语

 

这位青年人的父母亲,曾半夜被警察打电话叫醒,告知孩子醉酒驾车被捕;他们也曾伤着心与刚吃了迷幻药的孩子交谈;他们还曾深夜开车到处找孩子,彼此提醒不可生气……在这一切的爱和忍耐之后,流浪的孩子回头了。

孩子们好像未琢的璞玉,是待完成的精品。若是没有健全的言传和身教,以及开通体谅的态度,他们就可能成为拙匠手中的次品。

“天下父母心”都是伟大的,也是无庸置疑的。但是管教的态度和方法,却是身为移民的父母应当虚心学习的。从传统的“棒头出孝子”,到圣经中“浪子回头”的观念,距离是非常遥远的,也是许多新移民父母们始料非及的。

愿本篇采访还能给人另一个提醒,那就是,再好的家庭中,也可能出现浪子,本文被采访者的家庭即为一例。所以教会里绝对不能以异样的眼光和批评的态度,来看待有着叛逆孩子的家庭。不过,这是我们要另外讨论的问题了。

 

 

采访者为本刊特约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