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为人处世十三则(上)

摸透我这陋习的美国同事,戏称我是按照“中国时间”(Chinese time)行事。我不得不检讨,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小节处的不注意,引起美国人小看整个华人社区,是多么不值得!

 

 

 

文╱楼兰

 

 

 

前言

 

女儿的高中英文老师,在作文课上让学生们写首诗,半命题曰:《十三种方法看(Thirteen Ways To See)……》。

女儿写的是《十三种方法看茶壶》。居然能在词句不多的短诗中,描述出易被人们忽略的普通茶壶的多种功用、特征,甚至文化内涵。

另一学生的作品更登上校刊,题为《十三种方法看红色》。从人们害羞或醉酒时的脸色,停车标志,到中国人喜爱的吉祥色彩等,将红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读了孩子们的作品,我不禁对美国老师的良苦用心颇为佩服。这不仅是在教孩子们写诗学英文,也是让涉世不深的高中生,练习观察和归纳事物的方法。

我也由此受到启发,模仿美国老师的命题法,归纳了十三条在美国为人处世之经验。动笔写此文时,恰逢我来美国十三年。(编者按:这些原则,也适用于其他西方国家)

 

 

一、有约在先

 

美国人的预约观念是毫不含糊的。举凡串门、看病、谈生意等公私事宜,都需事先预约,得到许可才能前往。

有些华人仍崇尚闲云野鹤式的文人习气,爱当不速之客。度假、请客、访友不事先计划,全凭突发奇想。收到别人邀请,也不及时回覆,甚至无故缺席。

开派对请客,也有人前一天才打电话邀约,还对人无法前来很不解:“请你吃饭还这么大架子!”其实,大家都忙,不能因为你即兴邀请而改变计划。

这种不预约不守约的作风,会造成很多麻烦。华埠医院的医护人员经常抱怨,大多数华裔病号不遵守预约就诊,弄得他们经常无法按时下班。

也有些华人故意不事先约定或含糊其辞,好为临时变卦留后路,生怕取消预定而遭罚款或谴责。其实美国通行的违约罚款机制,就是要制约这种只图自己方便而不考虑社会规矩和他人时间利益的心态。

 

 

二、遵守时间

 

既然预约,就一定要遵守。实在因意外无法按时赴约,也得提前告知原因并重新约定。一旦答应,却无故不到、不回电、事后又不道歉,是非常不礼貌的,也容易失去信任。

华人社区的活动,常常拖拉不准时。不少老中故意迟到,是怕在那里干等。怎奈人人都怕耽误,却更浪费大家的时间。

还有些以贵宾自居,故意来迟是为了摆架子、显派头,好在别人欢迎中入场。其实,迟到行为在美国,反而是有失身份的表现。美国文化讲究高效准时,无论公事私事,赴约绝不可晚,规定了会议或发言时间,也不许超时拖长。

根据参与主流社会和亚裔社区活动的经验,我发现美国人与华人对时间的理解有所不同。美国人说“九点”开始,就是活动准时开始的时间,参与者应自觉提前十几分钟到场。但华人往往理解为开始入场的时间,以为活动要等大家都到齐了才能开始。乃至到九点时,仍人数寥寥。结果你等我,我等他,很少能准时开始。甚至一些华人社团,应邀为美国机构主持活动或演出,也有迟到现象。主办者对此极其不满,认为是不尊重。

我原来也有这种通病,开会或参与活动常常掐着点到场,虽然不会迟到很多,但略晚几分钟毫不脸红。摸透我这陋习的美国同事,戏称我是按照“中国时间”(Chinese time)行事。我不得不检讨,我们在小节处的不注意,引起美国人小看整个华人社区,是多么不值得!

我目前的工作,常要为主流机构的美国人,介绍亚裔文化及与亚裔打交道的注意事项。其中就得为我们同胞的这类毛病作解释,告诉美国人:亚裔不守约守时,只是他们的习惯和对时间理解的差异,而不是不尊重主办者与会者。

但反过来,我是否也该对我们的同胞说,既然我们在美国生活,可否入乡随俗,也遵守主流社会的时间观念呢?

 

 

三、识图认路

 

美国被称为“轮子上的国家”,会开车是项重要生存技能。但光能驾车还不叫会开车,必须会看地图、认方向、识路标。在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大都市,还要会看地铁或公车路线图,懂得如何换乘车。哪怕是英文不好,也需记住常用地名、路名、站名。自家和常用的地址,总该拼写得一丝不苟。另外,出门时记得带上目的地的确切地址和联系电话,以便在迷失时问路或及时联系。

开车人则必须会利用导向资源,如随车带地图,去陌生地方出门前先查清路线。现在有网上指路就更方便了。问题是有人放着这些资源不用,偏愿意开着车瞎撞。还有人车里连地图都不放,不见得是买不起,或许是根本不识图。这种人再能干,也会被美国人认为不大靠得住,因为缺乏在美国必要的看家本事。

 

 

四、井井有条

 

即便能把家里或办公室收拾得一尘不染者,也不见得能做到井井有条。井井有条是指善于将东西分门别类、存放有序,而且需要时能立刻调取出来。

美国人此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强,都是从小在学校和儿童组织中训练出来的。华人文化中则缺少此训练。许多人聪明干练记性好,却常会因无规律乱放东西,想找时找不着,从而耽误事。

我本人就是个杂乱无章型。以前在亚裔机构工作数年,办公桌上乱七八糟,怎么也整理不利索,真觉得自己这辈子算学不会这本事了。

到美国主流机构工作后,因职责就是培养成人和孩童的综合基本能力,自己首先得以身作则。单位常提供组织能力与时间、空间管理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培训课程、美国同事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动手实践,我逐渐对这套归整存放方法开了窍。

其实此技能并不难,主要是利用文件夹、柜橱等常用工具,建立一套系统并贴上标签,就像电脑资料库,关键在于要及时除旧存新。熟悉了自己的系统规律,就能随要随取,信手拈来。此方法同样适用于家庭中物品和文件(如帐单)的存放管理。

有些人除了不善于建立有秩序的存放系统外,还有舍不得丢弃旧物的心态。不过,无用的旧物或过期的文件,留着只能占地方添乱,降低效率。最经济的办法,还是果断淘汰。不然,再好的存放系统,也会因爆满而变得混乱。许多管理机构,每年都有“清扫日”──这并不是擦玻璃、拖地板的大扫除,而是清理电脑系统及无用的文件旧物。

还有一项实用方法,就是列目录清单(check list)。小到家庭本周需购之物或外出旅行需带物品,大到组织大型活动时需准备之物资或节目,都可事先计划、列出清单,并及时清点,以免丢三落四。

记得刚来美国时,见不少美国人上超市购物都列张清单,我还笑话人家认真得过分。不过没此习惯的我,购物时确实常忘了该买什么。后来发现,善于排列清单,也是办事时能够有条不紊的一种方式。

有的美国老板甚至会用办公室的有条序程度,作为职工提职加薪的一项依据。因为这不仅代表个人归整物件的能力,更表明其能否适应和掌握规范化的系统。而系统规范化,正是公司能够运作的保证。

以上四条是具体的日常时空管理技能,多加注意并适当实践就能掌握。以下的几条,则属于人际交往技能,需要不断体会实习,才能逐步改进。

 

 

五、取长补短

 

尽管中国人都知道“取长补短”这个成语,但实施时却似乎更注重“扬长避短”。然而,来到美国,我们原先的许多长处却不被认同,反而成了短项,难免有人为无“长”可“扬”,而感到心理不平衡。

其实,我们不妨“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别人之长处,以弥补自身不足。美国社会鼓励全人平衡发展,单一方面特别“长”、却缺乏综合能力者,也很难取得成功。因此,不断取长补短,使自己具备多面技能,是毕生的任务。

华人家长常鼓励孩子往自己的长项深造,或打造专长,却忽视子女的兴趣和平衡发展。这虽使他们的长项突出,却也显其短项之脆弱,因此不能保证孩子将来成功。

有个快读完小学才从中国来美的孩子,不在乎自己数学能力出色,进大学时执意要学文科,以强化自己的英语和人文知识,补足自己美国文化先天不足的短处。大学期间,他修的尽是人文、历史、艺术等方面的课程。

家长一直担心他毕业后找不着工作。然而他却积累了丰厚知识,并广交人缘,也立志将来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大学毕业后,他获得奖学金进了法学院,以往学的功课,都有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家长因此亦体会到,在美国培养后代,真得遵守“木桶原理”。即:用同样多的木板条做木桶,只有所有板条长度相同时,其盛水容积才最大;如果板条有长有短,不管长的多长,水只能装到最短的板条处。

记住这“木桶原理”,就会懂得“截长补短”的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该有专长,而是说除专长之外,还要均衡地具备其它方面的能力。比如科技人员光善作研究还不够,也应具有人际交流技能。而外来移民,掌握英语和了解美国主流文化尤为必要。

 

 

六、开诚布公

 

中国人比较内敛,美国人普遍直率,这是公认的,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对人们性格的熏陶。因此,在美国生活工作,就不得不学得坦率直爽些,不然自己吃亏。

比如在工作中,你的建议、创意或不同意见,都应及时向上司和同事们表述,别指望别人会揣摩出你的想法。你有困难需要帮助,应及时提出,不然自己受累,完不成任务照样挨批。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应向亲人、朋友或专业人士倾诉,既解脱自己,也容易得到理解与帮助。能坦率抒发内心压力者,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强。“忍辱负重”不是美国文化。

有位华人朋友当实习医生时,老板对她盛气凌人。她主动讲出自己的感受,对方也因此改变态度,彼此建立了互相尊重的健康工作关系。

也有些华人,但凡遇到不公平对待,就归结为美国人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其实许多时候,只是因为个性差异或缺乏沟通。如果及时公开表达,往往可以化解。美国人通常并不爱打击报复,或背地里给你穿小鞋。

华人常有隐瞒灾难、噩耗,或报喜不报忧的习惯。虽是出于好意,怕人伤心担忧,但善意的谎言,也往往会引发无穷后患。美国人崇尚诚实、痛恨撒谎,而中国人有时出于义气,帮朋友隐瞒说假话。但露馅后受影响的,还是自己的人格和信誉。

有个在美容店做工的华人朋友,经常夹在亚裔老板与美国顾客间,替一方讲话或保密,而得罪另一方,弄得心情很不愉快。因为亚裔与美国人的人情世故观根本不同,你很难只用一个方法让人人满意。但我们既然在美国生活工作,遇到矛盾时还是以美国方式处理为上策。你可以用实话实说、不撒谎的诚恳态度对应万变,人家反而会对你产生尊重。

还有人习惯按中国方式,有求于人不愿直说,而是转弯抹角地暗示。这些被中国人列为处世高招的“旁敲侧击”、“声东击西”,在美国根本行不通。

不要说老美了,就是在美国住久了的华人,也搞不懂这种暗示术。耍此招者经常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反而会被人认作阴险狡诈。有话直说,有要求直接提,就是骂人也最好直截了当,是对这些人的忠告。

开诚布公的另一方面,是需要学会说“不”。遇到勉为其难的事、无法排开的时间、不合理的要求等,要敢于拒绝,不必有求必应。反之,若被别人拒绝,也该理解对方难处。这样双方不至违心行事,并可以协商其它取代办法,做到两厢如愿。

华人往往顾虑情面,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被人拒绝时又会耿耿于怀,导致熟人之间也难以坦诚相处。而美国文化则从小就教导为人直率坦诚的处事之道。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美国人(包括在美国长大的华裔),也就养成开诚布公的作风,不能理解中国人的城府深厚。

需要注意的是,直言不讳、开诚布公,并不是鲁莽粗暴、蛮横无理。尤其应讲究说话的艺术和态度,哪怕英语不太好,也该做到表情和悦、语调委婉、礼貌待人,而且应学会多用正面鼓励语和褒义词。圣经说:“用爱心说诚实话”,是一个很好的原则。(未完,下期待续)

 

 

本文作者现居美国。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