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再谈《达芬奇密码》

布朗说基督教一直到第四世纪,才在康斯坦丁大帝的政治压力下,宣称耶稣是神的儿子。这一方面显出他其实对圣经的内容毫无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些殉道者的侮辱。

 

 

 

文╱贺宗宁

 

 

 

《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是一本非常畅销的小说。听说好莱坞已经要将之拍成电影,到时必又轰动一时。在现今的影界文化下,说不定还会得到几座奥斯卡奖。

确实,《达芬奇密码》是一本情节紧凑,让人在看的时候急于知道下文的小说。再加上其中又掺混了些有关基督以及教会的描绘,更是让人有扑朔迷离、虚虚实实的感觉。就好像看金庸的小说一样,把历史的真人物与小说的情节混在一起,使人不知道陈家洛到底是不是乾隆皇帝的弟弟,也搞不清历史上的香妃,是真爱上了小说中的陈家洛,还是都是虚构出来的故事。

《达芬奇密码》中所提到有关基督以及教会的部分,基本上是延续早期教会中的异端诺斯底派的说法。只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布朗(Dan Brown)言之凿凿,反而将正统信仰,讲成是康斯坦丁大帝为了政治的因素,焚书坑儒,而强加于教会所捏造的结果。鉴于这本书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有必要针对其中的最荒谬的部分,加以反驳,以正视听。

 

 

最后晚餐画像的疑问

 

《达芬奇密码》将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名画《最后晚餐》,用作“证据”,来说明抹大拉的马利亚,不但在最后晚餐时在场,甚至还坐在耶稣的旁边。作者布朗甚至用书中谋杀案的主谋提彬的口解释,当耶稣在饭后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时,其实,他指的并不是喝酒的杯子,而是指抹大拉的马利亚。因为杯子在诺斯底派中代表的是女性。所以,耶稣其实是在把教会交给抹大拉的马利亚。

书中还特别用《最后晚餐》这幅画来证明,说那画中其实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个杯子。所以,天主教所坚持在最后晚餐时,全桌只有一个“圣杯”(Holy Grail)是不正确的。

但事实是,天主教之所以坚持,在最后晚餐时,全桌只有一个圣杯,是因为在《哥林多前书》11:25,“饭后拿起杯来(after supper, he took the cup)”中的“杯”字,是有一个定冠词(the),所以,应翻成“那杯”或“圣杯”。

然而布朗认为,既然在画中人人面前都有一杯,那么,当主耶稣拿起“那杯”时,就不可能是指他面前的杯子,而是指抹大拉的马利亚(就是坐在他右手边的那人)而言。

我们姑且不谈达芬奇当晚并不在场,所以不论他画的是什么,都不是第一手目击资料,不能与在圣经中的福音书的作者(他们多是目击者)相比。我们先来看看《达芬奇密码》中所提到解释。

书中的这段话至少有两个问题:

第一,《最后晚餐》这幅画,是画在米兰的Piaza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的餐厅墙上,而不是在巴黎。所以,书中人物提彬在自己的别墅,向客人讷芙提出此观点的时候,不可能“一画在手”,至少,不是原版的。他最多也只能有一张复制的。

但是,如果读者愿意上网,就可以看到真正的《最后晚餐》。这画因年久失修,其实非常难看出门徒面前,是否每个人都有一个杯子。那么,复制的画应是更为模糊不清了。布朗却可以如此武断的下定论,显然是有了预设立场,是为了支持他的“杯即为马利亚”理论而已。

其实,对很多的基督徒而言,有一个杯子,还是有13个杯子,并不是个重要的问题。重要的在于,主耶稣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时,他是在说什么,他是在指抹大拉的马利亚吗?

《最后晚餐》的画里,一共有13个人。教会一向认为,在画中间坐的是主耶稣,他旁边各坐着六个门徒。此画画的是,在主耶稣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后,门徒们的反应。

布朗藉着提彬的口说,耶稣右手旁的门徒,其实是抹大拉的马利亚。然而,多数专家均相信,那人是门徒约翰(注1)。

我们可以看《约翰福音》13章22,23节的记载:“门徒彼此对看,猜不透所说的是谁。有一个门徒,是耶稣所爱的,侧身挨近耶稣的怀里……”。这里,“那耶稣所爱的门徒”,指的就是《约翰福音》的作者自己──约翰。所以,约翰必定是坐在耶稣的旁边。不然他是无法靠近耶稣的。

但是在耶稣左手的那门徒,并不是位年轻人(据考证,那人很可能是彼得)。而约翰却是当时门徒中最年轻的。因此,他应是坐在耶稣的右边。

如此一来,布朗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

 

 

耶稣是神的儿子吗?

 

《达芬奇密码》中另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是,教会在第四世纪之前,都只认为耶稣是一位完全的人。“耶稣是神的儿子”这观念,是在第四世纪以后,异教徒君斯坦丁大帝强加给教会的。

这个说法如果成立的话,那我们就得认为圣经新约(注2)中的好几本书,都是在第四世纪才成书的了。但是,我们可以从第二世纪法国里昂的教父艾任纽(Irenaeus of Lyons)的遗作中看到,他在那时已经承认今天我们所读的新约中的21本书(注3)。在第三世纪,非洲亚历山大城的教父俄利根(Origen),也列出他所承认的新约,在艾任纽的二十一本书外,且再加上了《希伯来书》与《启示录》。

这两人都在康斯坦丁大帝之前。他们的著作可以证明,正统的教会早已接受了新约中绝大多数的书卷。

现在,让我们查看圣经本身如何看耶稣的身分:

《约翰福音》3章16节: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约翰福音》20章31节: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

《罗马书》9章5节:基督……是在万有之上,永远可称颂的神。

所以,在第一世纪,教会刚开始的时候,圣经的作者约翰与保罗,就已经认定耶稣是神的儿子,并直接说他是神。

此外,四本福音书中,有三本都记载了耶稣在受审时,自己承认是神的儿子:

《马太福音》26章63-64节:大祭司对他说:“……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耶稣对他说:“你说的是。”

《马可福音》14章61,62节:大祭司又问他说:“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耶稣说:“我是。”

《路加福音》22章70节:他们都说:“这样,你是神的儿子吗?”耶稣说:“你们所说的是。”

而唯一没有如此记载的《约翰福音》,也在前述的20章31节,明确地承认。

我们再看在第二世纪就已广为流传的《使徒信经》的前两句话:

我信神,全能的父,创造天地的主。

我信耶稣基督,神的独生子,我们的主。

《使徒信经》是一份总结基督教信仰的短文,至今仍有不少的教会,在主日崇拜时颂读它。这个信经很清楚的承认,耶稣是神的独生子。

另外,从罗马皇帝尼禄,在公元64年罗马大火后迫害基督徒开始,到311年康斯坦丁大帝停止迫害,在近250年间,成千上万的基督徒殉道。他们有的被砍头,有的被钉十字架,有的在竞技场被狮子吞吃,有的被火烧死。这些人心甘情愿地去死,是因为他们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如果他们只是相信耶稣是个完全的人,那他们大可躲在犹太教的保护伞下,承认耶和华是唯一的神,而不需要去牺牲生命。他们之所以愿意殉道,是因为他们敬拜耶稣,承认他是神的儿子,而不只是一个“完全人”而已。

布朗说基督教一直到第四世纪,才在康斯坦丁大帝的政治压力下,宣称耶稣是神的儿子。这一方面显出他其实对圣经的内容毫无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些殉道者的侮辱。

 

 

康斯坦丁大帝与尼西亚公会

 

《达芬奇密码》指称,今天大家公认的正统信仰,是康斯坦丁大帝为了政治的因素,强行捏造出来的。并称康斯坦丁在主持325年的尼西亚公会后,焚书坑儒,将原本记载基督教信仰(即诺斯底派)的有关文字通令销毁,以致坚持诺斯底派信仰的人转入地下,后来的锡安会也是如此发展出来的。书中甚至将达芬奇与牛顿,都写成是锡安会秘密组织的会长。我们且不谈达芬奇,可是牛顿不只是数学与物理的大师,他一生中所写的基督信仰的文章,其实比在数理方面的文章还要多。把他说成诺斯底派,真是于心何忍?

至于尼西亚公会,在教会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会。但是召开这个公会,根本不是为了诺斯底派,而是为了另一个异端“亚流派”。布朗如果不是对教会历史无知,就是有意扭曲历史。

事实上,在尼西亚公会上,为亚流辩护的优西比乌主教,虽然被大会以绝大多数(并不是如书中所说的接近的票数)判为异端,但不久又被康斯坦丁召回,经常出入皇宫。甚至在康斯坦丁临终时,为他施洗。

亚流派虽被判为异端,很多的亚流派跟随者都往北,迁出罗马帝国。但一百多年以后,攻破罗马城,灭掉西罗马帝国的日尔曼蛮族,就是亚流派的信徒。

所以,所谓康斯坦丁大帝在尼西亚公会之后,下令焚书坑儒一事,如果确有其事,也只是暂时性与局部性的。亚流派的信仰,在历史上一直没有消灭。即使今日,也是有耶和华见证人会为代表。

布朗利用历史上发生过的尼西亚公会,来编造压迫诺斯底派的故事。其实是硬把牛头去对马嘴。本来是很容易识破的,但因为加上了康斯坦丁很可能终其一生都是异教徒,以及在临终可能是被迫受洗等等,在历史上有相当可信性的旁枝细节,就让许多人对布朗的说法,产生某种程度的接受与相信,进而更认为教会确实为了政治的因素,而打压了诺斯底派的信仰。

 

 

结论

 

《达芬奇密码》其实还有许多的错误,但是以上的三个重大错误,已经可以对这整本书的可信性(credibility),打一个大问号。至于书中所说的秘密团体,锡安会(Priory of Sion),及神行派(Opus Dei,注4)的所行所为,当然就更是捏造的了。书中其它的论点,也不需多加反驳了。

 

注:

  1. 有关耶稣右手旁的那门徒,读者可参阅《新闻周刊》网页版 http://msnbc.msn.com/id/3606237/
  2. 此处指的是新约正典。其成书经过,可参阅Bruce Metzger’s, The Canon of the New Testament: Its Origin,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7。
  3. 艾任纽认可的新约,不包括《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后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与《犹大书》。
  4. Opus Dei确实是一个天主教的组织,但与小说中所描绘的大大不同。读者可到他们的网页www.opusdei.org去查阅。

 

作者现居美国加州,1994年当选圣塔克拉拉郡教育委员,连任至今。

编者按,关于本话题,请参看本刊68期,〈似幻似真:评《达文西密码》〉一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