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两姐妹——贾兰珍和贾素珍在中国的故事

 

 

文/亦文

 

 

人物表(按出场顺序,注1)

贾兰珍──Annie J. Garland,澳籍内地会女宣教士,姐姐,第一场31岁;第二场68岁。

贾素珍──Susie J. Garland,澳籍内地会女宣教士,妹妹,第一场22岁;第二场59岁。

丁先生──贾氏姐妹的中文老师,五六十岁。

丁崇德──Ivy M. Dix,内地会女宣教士,二十五六岁。

饥民等

 

第一场

 

时间:1892年(光绪18年)

地点:甘肃秦州福音站

(幕后独白):甘肃天水,是中国人的祖先伏羲氏的故乡,又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的发源地。几千年过去了,这个古城历经沧桑,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是,在光绪初年,内地会在此设立了甘肃第一个宣教站。14年后,福音站里,来了一对澳大利亚的姐妹……

(幕启)

布景:一张书桌,两把椅子,墙上挂着一个十字架。

(贾兰珍手捧茶盘上场,穿着中国普通城镇妇女的衣裙。茶盘里有一壶茶,三个茶杯)

(贾素珍从另一个方向后退着上场,差点和贾素珍相撞)

贾兰珍(微嗔):Susie!看你,差点把丁先生的茶撞翻了!(放下茶盘,从盘中取出一封信,看到没有打湿,才撕开封皮,准备看)

贾素珍:Annie,你看我自己做的这套衣裙,像不像中国裁缝的手艺?(拉起裙摆向姐姐展示)

贾兰珍(放下信封看妹妹):像!像!不过,真正的中国姑娘,是“笑不露齿,行不动裙”的。

贾素珍:没想到,我们的缝纫手艺在中国还能派上用处。(放下裙摆,看到姐姐在看信)扬州来信了?有什么好消息?

贾兰珍(拭泪):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在扬州教我们中文的章先生,终于受洗了!

贾素珍:真的吗?这可是我们在中国结的第一个果子!我还记得,他刚接触福音的时候,心有多么刚硬──但愿,现在的丁先生能成为第二个果子。

贾兰珍:哎呀,说到丁先生,快九点了,他怎么还没来?

贾素珍:Annie──对了,我应该叫你的中文名字,贾兰珍姑娘──咱们一边等,一边复习功课吧,我念你写:“神爱世人”

贾兰珍:好的,贾素珍姑娘!

(两人坐下来,用毛笔写字)

 

丁先生(普通清朝儒生的打扮,长袍马褂,脑后留辫,双手放在背后,握着一卷书,踱步上场,边走边摇头叹气):哎,老了老了,怎么越老越倒运?本来想得好好的,年纪大了,修修来世,和老太婆在菩萨面前许了五年的斋戒大愿。没想到,吃了三年斋,老太婆就给佛祖接去了。气得我,干脆破了戒。

老来失伴,看到街上贴告示、招老师,原想教几个学生散散心,没想到来招聘的是洋教堂。我一个在家居士(注2)去什么地方不好,偏进了洋教堂。这还不算,洋人学中文,不学《千字文》、《三字经》,偏拿他们的圣经作课本。我一辈子没碰过洋书,这还不得一边学一边教。

还有更糟糕的在后头哪!第一天开课,书房里进来的竟是两个洋人姑娘。你说我快60的人了,教什么学生不好,偏要教女学生!

贾素珍:好像是丁先生的声音。(迎出屋来)丁先生,早上好!

丁先生(被贾素珍的热情吓了一跳):贾姑娘,我实在吃不消你们洋人的礼数。我今天,是想来辞馆的──这个书我教不下去了。

贾兰珍(倒了一杯茶送到丁先生面前):丁先生,请用茶,是不是我们有什么地方得罪了您?

丁先生(看着茶杯摇头叹气):我第一个受不了的就是这个,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男女授受不亲。你得先把茶放在桌子上,我才能喝!

贾兰珍(和妹妹面面相觑,把茶杯放在桌上):请丁先生原谅,我们刚到中国,不太懂这里的风俗。

丁先生:我们中国的姑娘,都规规矩矩在家里做针线,大字不识一个,照样嫁人相夫教子。哪像你们两个,甩着大脚丫子,跑到别人国家来抛头露面,将来有哪个男人敢娶你们?

贾素珍:为了基督的缘故,我们早就准备做老姑娘了。

丁先生:所以说洋教邪门呀!要是中国的女子都跟你们学,个个识文断字,看不起男人,不肯嫁人,中国不就要亡国灭种了吗?

贾素珍:这是什么逻辑呀!

丁先生:我不管箩箕还是簸箕,反正,这个书,我是教不下去了!(把手里的圣经扔在桌上)

贾兰珍(温和地):丁先生,听说现在找个事不容易,您辞了这个馆,下一步打算怎么办呢?如果您不愿教洋学生,可以到妇女会中当老师;如果您不愿教女学生,可以到男校当先生……

丁先生(脸上感动的表情一闪而过):实话对你们说,不管教谁,只要是教这本书上的话,我就对不起祖宗啊!我是秦州人哪,秦州人最敬重伏羲,伏羲可是人宗爷,没有人宗爷,哪有我们中国人?每年正月十六、人宗爷生日那天,四乡八镇的人都要到秦州伏羲庙进香,求人宗爷保佑家里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可你们的圣经说,是上帝开天辟地,造了亚当、夏娃两个人,这不是胡说八道嘛!

贾素珍:丁先生,每个人都有父母,伏羲既然有生日,他的父母是谁呢?他父母的父母又是谁呢?

丁先生: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父母?咳!让我怎么跟你们洋人说得清哟!反正我是秦州人,秦州秦州,就是秦人之城的意思。秦人由附庸而大夫,由大夫而诸侯,最终统一四海,做了皇帝。这么大的事,你们圣经里一句也没提到。可见圣经纯粹是外国人的书,和我们中国人丝毫不相干。

贾素珍:要说别的朝代呀,圣经里还真没有。但是秦朝,确实有。

贾兰珍:你是说《以赛亚书》第49章12节?

丁先生:我怎么没读到?(急忙翻书,却翻不到)

贾素珍(试探地):如果您不介意男女授受不亲的话,我可以帮你翻到。

丁先生(又气又愧又好笑):哎呀,你还记得这个呀!

(贾素珍笑着为丁先生翻到了经文)

丁先生(认真地念):“看哪,这些从远方来,这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秦国来。”(注3)

贾兰珍:这就是说呀,圣经是所有人的福音,总有一天,神的恩典会临到全世界,四面八方的人都要来敬拜上帝。

贾素珍:丁先生,我看神还特别偏心中国呢。别的国家,只用远方、北方、西方一笔带过,只有中国是单独提名,让我们这两个澳大利亚来的南方人,眼红极了!

丁先生(盯著书上的经文看):白纸黑字印在这儿,叫我不能不信,又实在不敢相信啊!

贾素珍:您昨天教我们的四个汉字,“神爱世人”,世人,可包括中国人哪。

丁先生:那,为什么说赐下他的独生子,叫“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难道你们的神是送子观音不成?送了一个儿子,又怎么会长生不老呢?

贾素珍:这句话的意思啊,就是要我们相信神的独生子为我们所做的。悔改认罪,就能得到永远的生命。

丁先生:永远的生命?那是永远的轮回下去吗?

贾素珍:永生可不是轮回。永生就是上天堂,进入神的同在;没有永生就是下地狱,和神永远隔绝。

丁先生:我倒要请教,你们的天堂怎样上?

贾素珍:上天堂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要上天堂,必须要重生。

丁先生:重生?我都是抱孙子的人了,还能钻进娘胎里再生一次吗?你们两个大姑娘,跟我一个老头子,说生孩子的事,害不害臊啊!

贾兰珍:圣经里有位先生,和您一样上了年纪。耶稣跟他说重生的事,他也是这么反问耶稣。

丁先生:那你们的耶稣又是怎么回答他的?

贾素珍:耶稣说的重生呀,是指一个人彻底改变生命,让神的灵帮助你明白天上的事。

丁先生(摇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我不信天堂那么好进。我吃了三年斋,把老太婆的命都搭上了,连天堂的门都没摸到。这辈子怕是没指望了,但愿来世再修吧。

贾素珍:耶稣说今生的事,您尚且不信;若说来世的事,您怎么能信呢?

丁先生:60岁学吹打,改不了,也学不会了。(情不自禁地捧起圣经念)“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自言自语)还真有点意思,佛经上可没有这么确凿的话哟!

(对贾氏姐妹)兰珍,素珍,我先考你们昨天教的4个字,“神爱世人”。写错了,我这个中国老师,可是要用戒尺打手心的。

贾氏姐妹(相视一笑,一边低头写字,一边念):神─爱─世─人……

(幕闭)

 

 

第二场

 

时间:1929年(民国18年)5月12日

地点:甘肃徽县福音站

(幕后独白):贾氏姐妹在秦州,一工作就是30多年。当一切都得心应手的时候,她们却离开秦州,到更偏远的甘肃徽县。徽县的险山恶水,让杜甫发出过如此的感叹:“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注4)──贾氏姐妹甘愿去的,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幕启)

布景:两把椅子,墙上挂着一个十字架

贾兰珍(不停地把烘好的面包放到箩筐里,由于不断的重复,动作和声音都有些机械了):1387,1388,1389……

丁崇德(急急忙忙上场):Annie,再来100个!

贾兰珍:1390……先拿去吧,等下一炉烘熟了,我再送出来。

(丁崇德抱着箩筐跑下场)

贾兰珍(扶着额头喘息且拭汗,喃喃自语):主啊,难道我真的老了?

贾素珍(快步上场):还有没有新的面包?有几个汉子已经快失去耐心了。

贾兰珍:江传道知道怎样维持秩序,下一炉也马上烤好了……

贾素珍:我们的现金,顶多只够再做一天的面包了。

贾兰珍:有没有国际救灾总署(注5)的电报?

贾素珍:没有。只有兰州来的电报,说博德恩医院的安乐欢医生,为了救护灾民,染上了伤寒症,已经在四天前被主接去了。

贾兰珍(仰脸闭目,潸然泪下):又是一个。

(幕内传来饥民和丁崇德的争吵声)

饥民:照你们这个样子,老子什么时候才吃得到嘴!

丁崇德:喂,你怎么可以抢别人手里的面包?

饥民(闯进屋来,怒视贾氏姐妹):你们这里有那么多面包,不管是丫头片子,还是大老爷们,每人只分一个?

贾兰珍(冷静地):县府的赈济,也只做到每人每天发一个一两不到的窝窝头。福音站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了。

饥民:那老子来给你们做面包,我不要工钱,管饱就行!

贾兰珍:我们厨房里已经雇了九个人,实在不能雇更多的人。如果你不介意埋葬尸体的工作,两天后来找我们。

饥民:只要有饭吃,干什么都行。要是一天三顿能吃上白面,你们让我信耶稣也干。(下场)

贾素珍:Annie,我们真的要成立安葬委员会吗?

贾兰珍:天气越来越热,街上的死尸又越来越多,如果不妥善处理,新的传染病又要流行起来了。

贾素珍:处理饿殍,谁来做?

贾兰珍:还有,昨天有几个地主来找我,委托福音站的诊所代为体格检查,要挑一批短工收庄稼,必须是不抽鸦片又懂农活的。

贾素珍(越听越急):体格检查,谁来做?

贾兰珍:这倒提醒我了,下个月庄稼一熟,就能收割。不过那些灾民,恐怕穷得连农具都没有。所以我想买些镰刀,发给他们。其实他们都是安分守己的良民,只要家里有隔夜的粮食,就不会去当暴民。

贾素珍:赠送镰刀,谁来做?哪来的预算?(爆发地)Annie,我们肩上的担子还不够重吗!

贾兰珍(心疼地望着妹妹):Susie,你一定是太累了。

贾素珍:Annie,我们分发面包,从每天200个增加到每天2,000个,照样有人饿死;我们义诊赠药,刚清洗完脓疮,转眼就看见他们倒在田野,被野狗、乌鸦分吃;我们处理尸体,刚埋完一个,又倒下一个。我们究竟能做什么呢!

贾兰珍:Susie,你一定看到了:我们开始赈济工作时,一天的开销是两块钱。后来费用增加,神的供应也增加。现在小麦价格飞涨,一天要用到30多块,但是汇率的波动,却使我们有额外的进项!因为我们的主是五饼二鱼的主!

贾素珍:可是我近来常疑惑,这种赈灾治病的工作,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就像刚才那个男子说的,他们来,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贾兰珍:你说的不错,我也这么疑惑过。但是耶稣喂饱5,000多人的时候,并没有说:“信我的可以吃,不信的不可以吃。”看到这些饿得快死的人,就能体会到主当年心中的怜悯。如果100个人里面有一个人,因为一个面包听到了福音,得到了救恩,我们的工作就不是白费的。今天早上,我就听到一个妇女说,她真想靠讲道人更近,好听明白……

贾素珍(略带歉疚):江传道也告诉我,已经有几个决志的人,等着受洗呢。我本来,是想进来告诉你这个好消息的。

贾兰珍:Susie,我知道你深深爱着徽县的人。你创的国语注音法和盲人拼字法,帮助了那么多文盲,从看圣经开始识字。你得到各地专家的肯定,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到上海工作,但是你,宁愿回到这个只有豆荚、酸菜和馒头的小山镇,服事这些还不认识我们的人。

贾素珍:Annie,你知道我,我不是怕担责任,我也不是怕吃苦──那么多年,我们都靠着神的恩典过来了──只是,这一次,我觉得有点支撑不住了。哪怕有一天,或者半天,让我透一口气也好呀!

贾兰珍:我也有这种透支的感觉。我们六个同工,服事成千上万的灾民,不累才怪呢。不过,姐姐比你大九岁,我都不肯服老,你一定能挺过去的。拿出一点澳洲人的刻苦精神!别忘了我们是神的精兵(忽觉头晕,跌坐在椅子上)。

贾素珍:Annie!你没事吧!

贾兰珍:我觉得身上有些发热,可能是在烘箱前站得太久了;也许,是伤寒……主啊,如果你要取婢女的性命,求你不要在此时;我不能把那么多的事,都扔给Susie她们。

(贾素珍低泣,把手帕用凉水浸湿了,敷在姐姐额上。)

贾兰珍(略觉好转):30年前,也是这样罕见的大旱……神啊,为什么这个国家有那么多的苦难,逼得受灾的农民加入义和团,杀害宣教士?那时,差会还没有力量,现在,我们开始有能力做赈济的工作了。

30年的时间,终于使中国人明白,我们带给他们的,不是旱灾,而是福音的好消息。主啊,我们算什么,你竟拣选我们,让我们姐妹来做这变化的见证人!此时此刻,婢女别无所求,只求你让我把手里的工作做完,再去见你。

丁崇德(急跑上场):Annie,国际救济总署来电报了,可以分500元给徽县。

贾兰珍(双手颤抖着接过电报):这下,买小麦和镰刀的钱都有了!(精神大振)Susie,到厨房看看,下一炉的面包烤好了没有;Ivy,准备发放。

贾素珍和丁崇德:好!(分头下场)

贾兰珍(如开场时一样数放面包):1391,1392,1393,1394……

(数算声中幕闭)

(幕后独白):因为朝夕接触患病的灾民,贾兰珍还是染上了伤寒,于当年圣诞节后去世。不到半年,妹妹贾素珍,也染上伤寒,和姐姐一起安息主怀。在这次赈济活动中,仅甘肃一省,内地会就有七名宣教士,因感染伤寒而牺牲。

 

附:贾兰珍、贾素珍生平小传

 

贾兰珍、贾素珍,Annie J. Garland,Susie J. Garland,分别于1861年和1870年在澳洲墨尔本市出生。1891年9月26日,一起参加内地会,到达中国,遂往甘肃秦州(今天水)传道。1924年,两人转往徽县拓荒植堂。贾素珍所创盲人国语拼字法于1913年被全国盲人事工大会采用,本人亦多次被公推为拼音委员会等机构的执行秘书。姐妹俩在华工作近四十年,1929-1930年的赈灾期间,两人相继染病去世,相差仅五个月。

 

附:生平简表

日期

事件

年龄

1861

贾兰珍于澳洲墨尔本市出生

 

1870

贾素珍于澳洲墨尔本市出生

 

1891.9.26

贾氏姊妹抵华,赴甘肃秦州(今天水)传道

姊30,妹21

 

1899.5.19-1901.11.18

贾氏姊妹首次返澳述职

姊38-40;妹29-31

 

1912.5.17-1913.11.8

贾氏姊妹二次返澳述职,进修多项医护课程

姊51-52;妹42-43

 

1913

贾素珍首创盲人国语拚字法,被全国盲人事工大会采用

姊52;妹43

 

1917

“推动拼音委员会”公推贾素珍为执行秘书

 

1918

第一届甘肃省联合教牧同工会,任命贾兰珍为中国基督徒妇女家居教育课程执行委员会主席

姊57;妹48

 

1922初

贾素珍赴上海,任国语注音符号委员会执行秘书

姊61;妹52

 

1922.7.17-1924.1.6

贾氏姊妹三度返澳述职,贾素珍为年会讲员之一

姊61-63;妹52-54

 

1924

贾氏姊妹赴甘肃徽县传道

姊63;妹54

 

1929.12.27

贾兰珍因感染伤寒症病逝

姊68;妹59

 

1930.5.3

贾素珍病逝

60

 

注:

  1. 本剧取材于黄锡培《舍命的爱──中国内地会宣教士小传》,〈贾兰珍姑娘〉、〈贾素珍姑娘〉篇。
  2. 佛教语:出家修行称和尚,在家修行称居士。
  3. 早期宣教士认为原文的“希尼”(Syene)是“秦”的变音,指中国。后许多解经家认为,“希尼”指古埃及南疆一代。
  4. 引自杜甫《木皮岭》。
  5. 即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ttee.

 

 

作者现住新西兰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