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的玻璃珠

 
 
 
文/赛哑 
 
 
 

“相片里儿时的模样
记录著年少的时光
曾经在你我的心中
要登上月亮
要飞越太平洋
多年后我们都成长
告别了清涩和迷惘
曾经在你我的心中
编织的梦想是否已遗忘?”
——王子音乐《为主来梦想》

 
 

为何而“疯”

 
如果要问最近最火的人是谁,那么答案一定会惊人地一致——林书豪。
最近效力NBA尼克斯队的华裔球员林书豪出人意外地红遍了整个地球。他所带起的旋风甚至是姚明等人无法企及的,就连“天后”级的惠特尼.休斯顿辞世的消息都变得似乎逊色许多。人们开始惊呼他是“linsanity”,中国媒体则把这个新兴词汇毫不含糊地译为“林来疯”。
中国基督徒的疯狂追星事件历来甚是罕见,而这次由林书豪掀起的“风暴”则令无数基督徒拍手称快,大有扬眉吐气之意。
这个最近在NBA大出风头的新星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是基督徒,并宣称自己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打球。“林来疯”的这些举动使许多基督徒都疯狂起来。
这些天,随著铺天盖地而来的关於林书豪的体育新闻,网路上由基督徒撰写的关於林书豪的文章也是满天飞。更有人总结出所谓我们需要从林书豪身上学习的“十大属灵品质”。
随处可见关于林书豪的传闻是否可信已难以分辨,因为人们已经开始狂热地追逐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关於他的一切似乎毫无例外地被加上神话般的传奇色彩。而他那相继2次被裁员、4度被下放至NBDL、比赛前夜睡在队友客厅沙发上——这些非同寻常的经历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就差“考证出林书豪是来自火星”的重磅新闻。
可以说林书豪已经被彻底偶像化,人们对他的追捧不再仅仅是一个球技高超的球星,而是一个被人们神化的“超人”形象。但这种形象不久将会变得单一且平面化,这是一切造星运动有迹可循的规律。
而基督徒对林书豪的追捧,则很大程度上出于身份的文化认同感。但恰恰是这种现象暴露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像林书豪一样有影响力的基督徒如此之少?
 
 

无梦可想?

 
对于“林风暴”,基督徒的视角和世俗社会截然不同,而带着反思来看待这一文化现象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
不可否认,林书豪的成功再次激起了许多年轻人,包括许多基督徒对心中梦想以及成功的渴望。而这恰好为基督徒的自我反思提供一个契机,尤其是关于基督徒的梦想和成功。
大学生团契里,我们也常会私下讨论关于未来和事业发展的困惑。我不得不说,这其实是一个尴尬的话题,因为注重“纯属灵”的传统,使我们在潜意识中将这些事情视为影响我们信仰的洪水猛兽。年轻基督徒们在谈论这些话题时的不自信和扭捏,则隐隐地印证他们被这些传统影响至深。
中国教会的传统致使我们忌讳谈论金钱、地位、奋斗、成功等话题。其实这些领域正是基督教价值观与世界价值观冲突的最直接表现之处。在这些领域的退却,使我们失去了改变世俗价值观的机会,也渐渐地失去了对社会的影响力。 当我们看到“成功神学”导致信仰世俗化的危害后,我们将其批判得体无完肤的同时,教会闭口不谈成功、奋斗、梦想等与“成功神学”有关联嫌疑的话题。更有甚者,有些基督徒对谈成功、谈梦想的行为上纲上线,认为是对上帝的主权没有信心的表现。
近日,一个正在面临未来方向抉择的年轻基督徒坦诚地跟我分享他的困惑∶“我知道一个基督徒是要成为身边人的祝福的,但令我惊讶的是,我似乎感到传统的属灵教导与我的梦想格格不入。而一个无梦可想的基督徒如何影响他周围的人,靠那些高言大智吗?”
 
 

无物之阵

 
其实这样的困惑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我们的属灵教导深深植根于“反智”的传统。虽然教会内部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并未看见多少带来改变的有效行动。因此,这样的传统意识逐渐渗入到基督教的各个层面,继续以亚文化的角色影响著一代又一代的基督徒。
这种影响之一就是扼杀了基督徒的梦想,尤其是自幼在家受到基督教理念传承的年轻人。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被一个无物之阵紧紧地束缚住,而这个无物之阵打着上帝的名义,但是他们却没有在其中找寻到上帝所应许的自由和平安。而更为可怕的后果显然是有些人被束缚却没有任何意识。
一个在我们团契中素来被认为是敬虔爱主的姊妹,在考研期间曾坦承她所面临的问题。她以前认为上帝就是她生命的全部,除此以外不用多想什么,但当她坐在自习室里,为着考上海交大的研究生而没日没夜地奋斗时,她迷茫了:她不知道自己考研是为了什麽。在经历了这事之后,她发现自己的行囊中丢失了“梦想”。这件事促使她开始怀疑传统属灵教导的正确性,并且开始在祷告中向上帝要梦想。想起过去那段自以为热心爱神其实却空虚混沌的日子,这位姊妹依然感到后怕。她说,“要不是上帝的怜悯,藉着考研将问题暴露出来,我不知道还要在那样的光景里呆多久。”
值得庆幸的是林书豪的梦想没有被这种传统教导所扼杀,否则,这几天的地球将黯然失色许多。他的事迹开始促使更多的基督徒反思自己人生的意义。
很多基督徒都说人生的意义是荣耀上帝,然而对於如何荣耀上帝却是一无所知,似乎好像只要和尚念经般地念叨著“感谢主”就能荣耀上帝。许多基督徒标榜为主而活,但现实则是很多人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和规划,理由竟然是“一切在上帝的手中”。
过多地批判所谓的“虚假属灵”并没有多少意义,问题解决的关键不在乎逻辑和思辨的正确,而在于固有的思维模式被冲击而出现破口。林书豪没有过多地言语,然而他的行为却几近犀利地问了每个基督徒一个问题:你是否有梦可想?
 
 

将珠子丢了

 
我们理当对以金钱名利为终极目的的“奋斗主义”持一如既往的批判态度,这是坚守基督信仰的价值观。但以“高举上帝”而否定一切,这种“非黑即白”式的思维模式同样也会将基督徒带入危险境地。这种模式的形成是人对上帝认识的偏差,就是将原本无限的上帝,局限化、平面化,将丰丰满满住在我们中间的“真理”教条化。
由于对上帝认识的平面化,致使我们对上帝的话语也采取平面式的教条解读。这种解读很多时候取代了人自己与上帝生命连结中的认识,以及上帝自己的启示。
我相信林书豪真正认识到上帝的形象是立体且丰满的,不是被画在墙上或者被供在无形的神龛里的偶像,而是一位满有慈爱、关乎我们生活、动作、气息的天父。因此他深刻地体验到无论在哪打球,上帝都与他同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体验不是自欺欺人的感觉,而是切实的生命经历。
我们都承认,上帝对我们的人生有一个奇妙的计画。这是基督徒人生意义之所在,基督徒的梦想也来源于此。有人曾将梦想比喻成孩童手里流光溢彩的玻璃珠。上帝给了林书豪一颗璀璨无比的玻璃珠,也给了所有属他的儿女们。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将珠子丢了。
 
 

为主而梦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有梦想的基督徒对信仰本质的把握比其他人要好,因为他们的信仰不是建立在超出自我的虚空意识上,而是更好地实践了信仰生活化。
我很欣赏我们大学生团契里的一个师兄,他的内心因为梦想而丰富多彩,只是这样的他似乎和团契的软环境格格不入,以致他在我们当中显得拘谨,许多别的成员也视其为另类。在他毕业的时候,有人问我是否担心这个弟兄踏入工作岗位会很软弱,甚至离开主,因为他的表现似乎不合我们传统上对一个“基督徒”的要求。但我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我不认为他会因为有梦想而离弃神,因为一个有梦想的人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并且他已经知道梦想来自上帝。
梦想的缺失,是对自己人生不负责的表现;失去生命的座标,是不明白上帝对自己人生的定位和方向。没有梦想的基督徒,如何能尽到上帝所托付他的职分?又如何真实地用生命诠释“光和盐”的影响力?
判断一个人的工程是金银宝石还是草木禾秸,不是看谁做的精彩与否,而是看一个人是否忠於上帝所托付于他的呼召和职事,更是看是否是建立在耶稣基督这唯一可靠的根基上。(参《哥林多前书》3∶10-15)
我们不要企图复制林书豪的成功神话,因为这是上帝所恩赐的,人不可强求。但我们可以和他一样让梦想大放异彩,忠于呼召,恪尽本分。
如果对上帝有信心,那麽就不必害怕“梦想”会成为偶像。因为我们知道,人生的梦想是为主发光,所以我们为主而梦想。
就像本文开始所引用的歌词唱的那样——“曾经在你我的心中——编织的梦想是否已遗忘?”——今天你是否将你行囊中那颗美丽的玻璃珠丢失了呢?这些天,林书豪是我们一起追的明星。我们应该从他那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回遗失的梦想,然后重启起航,为主梦想。
这些天,我们一起追的林书豪;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逐的梦想;
一辈子,我们一起追求的上帝。

“人生的理想是为主发光
拭去了泪水使我们更坚强
路依然漫长别失去盼望
痛苦时记得有主在你身旁
为主来梦想/为主来发光
虽然有挫折但我不用沮丧
主是我力量/主指引方向
我们的日子有梦想
有灿烂的阳光”
——王子音乐《为主来梦想》
 

作者来自福建泉州,现居西安,通信工程专业在读本科生。

《 “流光溢彩的玻璃珠” 》 有 2 条评论

  1. 新浪网友 的头像
    新浪网友

    一个正在面临未来方向抉择的年轻基督徒坦诚地跟我分享他的困惑∶“我知道一个基督徒是要成为身边人的祝福的,但令我惊讶的是,我似乎感到传统的属灵教导与我的梦想格格不入。而一个无梦可想的基督徒如何影响他周围的人,靠那些高言大智吗?”
    —非常认同,这是我们(特别是从小是基督徒家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基督徒对梦想的缺失。其实我们在初中高中的时候是有梦想的,只是那些梦想里面大多没有上帝。
    进了大学团契之后,学到了更多关乎上帝的知识,听到了很多关乎敬虔的教导,一方面这些教导和知识绝大多数是对我们的生命有助益的,就拿梦想来说:我们听到并传讲的教导是不要进入世俗化的“成功神学”,就这一面来说教导是有助益的。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导却也有其片面性和不完全,正如 赛哑 所说的“当我们看到‘成功神学’导致信仰世俗化的危害後,我们将其批判得体无完肤的同时,教会闭口不谈成功、奋斗、梦想等与‘成功神学’有关联嫌疑的话题。”“在这些领域的退却,使我们失去了改变世俗价值观的机会,也渐渐地失去了对社会的影响力。”而且梦想的缺失对年轻人来说意味着人生方向的缺失,我们不知道该在什么方面努力、该怎么奋斗,不管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深受其害。在这点上教牧同工以及团契带领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
    我也是从学生迈入职场,也是同样在大学团契中经历过有关梦想的困惑,直到大三下学期才意识到自己存在这个问题,如今还是经常在问“我的梦想是什么?”。
    本人在教会也有一点服事,我以前还在带学生的时候,鼓励门徒去实践他们的想法,现在就做的不够了。愧疚教导的不完全的同时,反思的是:如何改变现状?

  2. fangliling 的头像

    只要合乎天父的意思,媳妇儿干啥我都支持~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