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意蓉
去年夏天上映的《敦刻尔克》(Dunkirk),演绎了1940年5月28日至6月4日,盟军从法国北部敦刻尔克海滩,头顶德军猛烈轰炸,穿越英吉利海峡的一场大撤退。
年底上映的《至暗时刻》(Darkest Hour),再现了传奇人物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前后三周,发生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此片,为《敦刻尔克》提供了一个直接的背景。
在第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加里·奥德曼凭借在《至暗时刻》中饰演丘吉尔这一角色,获得最佳男主角奖。他以精湛的演技,再现了丘吉尔传奇的一生。
最黑暗的时刻
《至暗时刻》开场,英国议会正在白热化的辩论中。劳工党领袖克莱蒙特·艾德里振臂疾呼,强烈谴责首相张伯伦无为、无能,议员们群情激愤,一片沸腾。
什么事使这群英国精英领袖一反绅士的温文尔雅,变得如此激动、失态呢?电影字幕简括了时局:1940年5月,德国纳粹入侵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挪威、丹麦,正准备征服全欧洲。
事实上,就在一个月前,即1940年4月,希特勒违反了挪威丹麦的中立地位,以史无前例的战略,海陆空同时出击丹麦挪威。48小时之内,迅速占据所有重要港口和大部分地区。
挪威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是德国从瑞典运出铁矿制造武器的港口,是空袭北海盟军舰队的基地,又是卡住皇家海军进入波罗的海的咽喉。战略要地,志在必得。英国被迫与德军在挪威交锋,结果号称海上无敌的英国海军,在有备而来的德军面前败下阵来。突如其来,巨大的威胁和羞辱,如警钟震醒了对和谈尚存幻想的英国议会。
5月8日,反对党迫使议会对政府投票,声称:英国今天面临纳粹毁灭性危险,张伯伦必须承担个人责任。“辞职,下台”的呼声震天。
这,就是电影开场的背景。
5月9日,张伯伦决定辞职,正式提出按照一战模式,组建国家联盟:一个由主要党派共同参与的政府,包括保守党、工党、自由党。但是反对党拒绝在张伯伦的领导之下。首相人选悬在半空。
5月10日黎明,电话电报如洪水般冲溢而来。德国战争机器,乘着黑夜,对荷兰、比利时同时猛仆。比、荷防御很快被攻陷,德军从多处长驱直入。现在,大家关心的是,法国能守几日?而此时,英国精锐战斗力量,30万远征军,都在法国。眼看下一个侵略目标就是英伦本岛,英国上下,人心惶惶,措手不及。
没错,这无疑是英国历史上,也是欧洲近代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之一。
选择穿戴勇气和使命
英国内忧外患,阴云笼罩。命悬一线之际,谁将是下一位领袖?
张伯伦的选择是哈利法克斯。但哈利法克斯拒绝了。一个熟悉又生疏、可能又不可能的名字浮了出来:丘吉尔。
2002年,BBC民意调查,丘吉尔被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没有之一。而在1940年,人们的视线是模糊的。
丘吉尔是保守党的人选,却非由衷的选择。入围,因为他是反对党唯一接受的人选。为什么反对党接纳丘吉尔?这和他多年来和对欧洲局势的正确判断有关。30年代,丘吉尔不遗余力,持续不断地警示希特勒的威胁。而保守党主导的政府,则完全无视他的警示,始终采取绥靖政策,期待用外交安抚,取得欧洲和平。为此,丘吉尔在党内成为反对派,被边缘化。但局势发展至此,他却成了真正的预言家。沉睡的人很难被唤醒,但那些嗅觉灵敏的政治家已经意识到,丘吉尔是对的。
5月10日,希特勒出击西线。张伯伦提出辞呈。唐宁街10号,丘吉尔的首相提名已经摆在台面上。对于这个重大的职责,丘吉尔作何反应?《至暗时刻》中的若干片段,向我们展现了几个不同的侧面。
白金汉宫送来请柬。不言而喻,英王乔治6世将正式邀请丘吉尔出任首相。临行前,夫人克莱门汀为丘吉尔整顿衣冠。
夫人说:“你在发抖。”
丘吉尔答:“你也是!”
夫人说:“你是因为兴奋,我是因为恐惧。成年以来,你就在等待这个时刻了。”
丘吉尔不假思索的回答:“不!从育婴室就开始等待了!”他又加一句,“只是,国人在等待我吗?”
一语道出了他的热忱和担忧,表达了感叹号和问号。
对他的担忧,夫人表示:“你需要证明的对象,恐怕不是国民,而是你自己党派的同仁。”
丘吉尔喃喃自语:“我得到首相提名,是因为船要沉了。这不是赏,是罚。”
夫人打气道:“让他们看看你的英雄本色,你的勇气!”
丘吉尔自嘲:“我的缺乏判断力。”
两个人继续对话:
夫人:“你完全没有虚荣心!”
丘吉尔:“我有钢铁般的意志。”
夫人:“你有幽默感!”
丘吉尔:“哈哈哈……”
夫人:“去吧,只要做你自己。”
丘吉尔:“今天,我该穿戴哪个自我呢?”
这部严肃的电影,只有不多几处轻松时刻。这段幽默的对话,是其中之一,却细微的透露了主人公内心复杂的反应。
丘吉尔将穿戴哪个自我?答案在下一幕中揭示了。在白金汉宫,乔治6世问丘吉尔:“你愿意组建联合政府吗?”回答是肯定的:“我愿意。”可见,伟人如丘吉尔,难免自我怀疑。但他终究选择穿戴勇气和使命。
丘吉尔何德何能?许多人不知道。张伯伦不知道,英国人不知道,他们的国王显然也不知道。因为电影里,乔治6世会晤丘吉尔之前,还在纠结,“丘吉尔缺乏判断力。”某些议员的评价就更不堪入耳,“他是个醉汉,我连脚踏车都不敢交付给他。”
而在这重大历史关头,冥冥之中,上帝却把英国乃至欧洲管家的钥匙交付了丘吉尔。为什么?
至暗时刻兴起发光
丘吉尔在他著名的“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演说中提到上帝积极参与人们的生活。他是上帝为这个时代预备的“特殊器皿”,将在人类危亡之际崛起的二战领袖。如果你细细考察丘吉尔的禀赋、个性、人生轨迹,就不难发现,在这节骨眼,他坐上首相的位置,绝非偶然。
法国作家F·克沙迪在《丘吉尔与戴高乐》一书中这样描述丘吉尔:
“他同时具有诸多颇为罕见、难能可贵的素质:无穷无尽的干劲和精力,高度的道义感和勇气,过人的记忆力和令人吃惊的创造力,对国王和国家的赤诚,对重大事件的神往和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热望。”
这是一段精确又精彩的点评!任何人如果能具备这些素质中的任何一样,就足以卓尔不群。而这些罕见的特质,竟然统统集合在同一个人身上。不仅如此,这个人还秉承了多方面惊人的天赋,和传奇般的经历。是偶然吗?当然不是。
在二战回忆录中,丘吉尔谈到接受首相任命当天的感受。他说:“凌晨3点,睡到床上……我感觉自己似乎行走在命定之中,而我之前的人生,不过是为这个时刻、这场挑战所作的准备。”
电影中,从5月10日至28日,刚刚走马上任的丘吉尔面临严峻的挑战。外是疯狂的敌人,奔溃的战线;内是和谈的压力,政治的博弈。他是有先见之明的——首相一职,此时,看起来不是馈赠,而是惩罚。
电影中,我们看见,丘吉尔在5月10日、13日、28日做了三场重要演说。第一场在BBC,稳定了英国的人心;第二场在议会,获得了下院对新政府的全票信心;第三场同样在议会,则激发了各党派议员不投降、不放弃、与希特勒长期作战、直到胜利的顽强斗志和共同决心。《敦刻尔克》告诉我们,6月4日,上任不足一个月,丘吉尔领导的“发动机行动”宣告成功。33万盟军,其中大部分是英国远征军,安全撤回英国本土。演说和撤退不是胜利,但胜利的种子,在那个时刻,已经埋下了。
电影无法展现,我们看不见,而丘吉尔却深深知道,这是上帝已经在他以往的人生中,环绕了他,预备了他,精心打造了他;命定他在“这个时刻、这场挑战中”兴起发光,穿戴勇气,领导英国乃至盟国,战胜凶恶强大的敌人,恢复人类的正义与和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