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我的新生命观

 

 

我是一个年逾花甲老人,退休四年后不幸患前列腺癌。我那位主治医师的老伴经不住我的追问,最终透露“五年左右”。貌似文静而意志坚强的我未被吓倒,但也并非无动于衷。

在女儿一再催促邀请下,我于97年夏探亲来美,打算在她处安度晚年。小字辈的关照,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适度营养外加天伦之乐,自然有利于康复。但天长日久,女婿上班,女儿读书,独处公寓不无烦闷。我在浏览书报及“研究”洋电视节目之余,难免想自己的病,担心癌细胞是否已转移。

1997年12月6日,一次偶然机会,我初进底特律市郊区的Rochester教堂。一张张祥和友善面容及肃穆平静高雅的唱诗氛围,使我这个来自喧闹大都市上海的老人顿觉新鲜,犹如置身“另一世界”。那天更有幸聆听了《海外校园》主编苏文峰先生恳谈《海外校园》的创办发展,他的太太郑期英女士并另几位兄弟的见证。从此,我不知不觉中开始关注《海外校园》杂志,且不只一次思忖基督徒那些可嘉的行动

。(这可否视为上帝之光开始普照我身呢?)使我心情久难平静的是《海外校园》的五年硕果,以及苏文峰夫妇多年如一日,全力以赴以文布道,并不断向更高目标奋进的精神。用大陆时兴语言讲,就是那种“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

一年来,我一直从《海外校园》吸取上帝的恩惠及精神营养,使我对自己“日趋消沉”的信心倍增。这正如《进深特刊》97年第2期《信是……不是……》一文中所引的圣经章节:“信……像芥菜种,由小而大,生命成长;像勇士,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对比之下,我当如何?终日愁苦,坐等病魔得逞的那一天吗?绝不!我没有理由不更加珍惜未来可贵而有限的光阴。

拿定主意后,我给自己定了三条要点:一.保持乐观,用心调养,竭尽全力延长生命,争取更大转机。二.只争朝夕,尽力为亲人做点实事,如:辅导外孙学习及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三.抓紧学习,多加思索,包括阅读《海外校园》,并付诸行动。争取以不同形式方法,再做点有益他人、有益社会的事,使我这人生最后

几年不虚度。

 

美国密西根州  秦天和

 

 

未曾见过的亲人

 

 

《海外校园》是我从未去过的家,又是我常常在里面的家。当我艰辛痛苦时,我在那里得到抚慰,当我失落彷徨时,我在那里得到信心。在这异国他乡,我和一个小女孩自求生存,似无家可归,是漂浮不定。可在《海外校园》里,我享受到家的平安。每期读完,就开始数着日子盼望下一期的到来。等待着这些亲切熟悉的语话,象生命中的一股清泉,像黑夜中的一弯月亮,给我一点甘甜,给我一点光亮,仅那一点点,已让我生命中担负不了的负荷,卸下了许多许多……

有一天我给外州的妹妹通电话:“我送你一份很好的杂志。”“千万不要,我们不看中文杂志,忙得要命,哪有时间看杂志哦。”她回绝得很彻底,我还是象送宝一样订了一份,写上了她的地址。

过了一个多月,妹妹来电话说:“我收到一份很好的杂志,26期那一篇讲到安徒生童话,让我想起小时候,也读了很多童话。他们写得真好,读起来很亲切。我要去讲给这儿的中国人听,把这本杂志拿去给他们看。真的很好!是你给我的吗?”她已经忘记了我的电话。“你不是‘绝对’没时间看吗?”我说,她在电话那边笑,我也笑了。我很高兴,在这物质丰富的世界里,实在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得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动和快乐;是神的爱唤醒我们这些漂泊海外游子的心,是神的爱给我们内心的快乐和平安。

我爱你——海外校园,我心中一片温馨的家园。

也感谢你们,我家中未曾见过面的亲人。

 

美国加州  肖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