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妇与菲佣

 

只因为我付得起钱,生长于贫困地区的“菲佣”,就该撇下自己的生活、家庭,远到香港来做我这点杂务?

 
 
 
文/张玫珊
 
 
 
六年多前刚到香港时,发现这里雇用菲佣的情况很普遍。本地的熟人朋友们也大都设想我们会入乡随俗,不会不善加利用西方所没有的这种方便。
的确,已经进入电子革命的年代,颇难想像一般的人家里还会有一个雇来的“全天候”,成天“Yes , Ma’am”地围着你转;而且,物美价廉,所费不过一位专业人士收入的十分之一,或更少。
与其说是一种“诱惑”,对我而言,可能更是一种“选择”。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否准备把原先靠自己打理的住家生活交出去?我还没有病、老至不能动弹,是否应该请人来协助吃饭洗衣服的事?
朋友们见我怪得傻气,劝道:“你若不把家务交给别人做,怎么可能有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诸如在外面有一份好职业……”
可我还在迟疑:是否只因为我付得起钱,生长于贫困地区的“菲佣”,就该撇下自己的生活、家庭,远到香港来做我这点杂务?我对于家中有一位在实质上难以平等关系相待的人,又能否心安理得?对老弱、病患等的特别护理、协助,还带有人道主义的怜恤心态,不同于一般纯粹的主仆雇佣关系。
我想,人从小到大,总是一步步学会吃饭、走路、如厕、洗澡、更衣、清理……个人生活中最基本的种种杂事,才再进一步就自己的能力、精力、时间从事其他更复杂、精细的活动、工作。个人和家庭生活范围内那些重复性的琐事,看上去似乎很无聊单调,但我本能地觉得,凡是基本的需要,其实都是重要的,而且相当个人化。最好能顺乎最初的自然规律,在尚算健康、平衡时,就不把外人的代劳算计进来。
结果,我没有入乡随俗,仍选择像在西方没有廉价佣人时一样,先尽可能简化生活中的杂务,再去计划个人其他的工作、活动。孩子的里里外外还是由妈妈亲自打点,丈夫上班仍是带妻子预备的饭盒……
我这主妇的“手”、“眼”经常不离孩子丈夫,自然给“耳”、“口”带来随时的机会,家人之间许多随机性的互动,就有了发生的空间;孩子不经意中、却很重要的一句问话或一种情绪,就不至于无的放矢,而是飞进了妈妈意识的“箩筐”,能及时得到回应,满足了深层的需要。
结果,我没有外出去找一份全日性的专职工作,而是按着自己的情况,度身“订做”出一种自由职业,可以经常穿着舒松的休闲服,在家里进入home office时代,坐在小电脑屏幕前,无远弗届;“下班”出门,则挟着菜篮逛“街市”,退回到小农经济年代,鸡鱼菜肉的腥杂味扑鼻而来,深切感受到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实在。
大量存在我们周围的土壤,踩在脚底下,最普通、不起眼,却悄悄地护拥、滋养,是生物扎根的所在。既然这个家是我的,我就甘作土壤,不有赖进口其他。
 
作者生长于台湾和阿根廷,毕业于北京大学,在美获图书馆硕士学位,现住香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