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入华200年之得与失的对话(1)

 

 

 

编者按:

2007年是新教宣教士马礼逊入华传道200周年纪念,美国华福会和北美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于2006年10月29日,在美国加州洛杉矶侨二中心举办了一场宗教文化的对谈会,邀请了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学者,客观评估基督教入华200年,在文化、社会、人心各方面,所带来正面及负面的影响,从而探讨基督教在哪些方面可以成为中国现在建设社会的资源。参与对谈的主要学者有:王志学博士、林治平教授、陈怀宇教授、魏外扬教授、林中泽教授、燕青政论家。本刊将陆续刊登这场对话的部分内容。

 

 

王志学博士:

 

在进入对谈之前,我先做一个开场白,谢谢大家来参加这个对谈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可以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何光沪说:“人是在对谈中过一生的,没有对谈,就没有人生,我们要以更多的对话来取代对立、对骂、甚至是对敌。”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说过“十九世纪是英国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什么世纪呀?(会众答道‘中国’),中国的世纪!”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先知先觉。

2003年11月,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的理事长,郑必坚先生,他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论”,当中国在世界舞台扮演愈来愈举足轻重的角色时,中国需要更懂得对话,中国人也需要学习对话的艺术。我再强调,我们要以对话来取代对立、对骂、还有对敌。中国需要对话的对象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对象就是基督教。

中国做为全球重要的一员,不可能避开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督教。从历史来看,基督教和中国已经有很多的互动;从社会信息来看,中国现在据称有8千万的基督徒,这个信息使得中国不能不用健康开放的角度来跟基督教展开对话。

这不是一个传教或者反教的活动,这次对话是邀请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学者,带着一个聆听和开放的心灵,客观评估基督教入华200年,在文化、社会、人心所带来正面及负面的影响,从而探讨基督教在哪一方面,可以成为中国现在建设社会的资源。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普罗大众的聚会,不是一个学术研讨会。

这次对话不是结论性的,由于这次对话的主题太大,牵涉的史料太庞大,不可能在一个半小时以内,能彻底探讨。所以这是一个开头,我们希望以后继续引发更多这方面的对话与讨论,我相信这会很有正面的意义。

现在请五位讲员做一点个人介绍,并用5分钟的时间,对基督教入华200年的得与失,作一个他们自己的重点评估。

 

 

林治平教授:

 

过去很多年我在台湾中原大学教历史,也做基督教和中国历史的一些研究工作。我对这个主题很有兴趣,因为我们过去谈到基督教,都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我也是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的。

我在高中的时候信了基督教,于是,就活在矛盾之中:一方面讲基督教的爱,一方面历史上讲基督教的仇恨。后来,我就决定要自己去面对这个问题。从1966年起,我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

1966年以后,是台湾、中国大陆现代化的开始,所以我就把研究重点放在现代化和基督教的关系。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很重要的一环,如果我们的现代化是跟西方文化有关,那基督教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基督教入华200年的得与失,我觉得最大的损失就是,华人基督教会对基督教的历史不够关心,因为不够关心历史,所以我们就不了解基督教入华200年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中国人说“史者鉴也”,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所以没有镜子,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缺点、问题在哪里。所谓“鉴往知来”,面对未来,也就不知道怎么走。这是非常大的损失。

历史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如果教会对历史不太关心,那如果别人骂我们是洋教,我觉得天经地义,一点都不奇怪。所以要怎样在这个层面上,去重新面对,重新努力,就是今天教会必须下功夫去做的,否则,我们就永远是“洋教”。

马礼逊在1807年进到中国。接着,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有1842年南京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900年辛丑条约等……中国就走向一连串外侮凌辱的时期。

基督教在这个时期与外侮同时进入中国,当然就引起很多的误会,引起很多的不幸和争执。我觉得看教会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过去把这些都混淆一团。譬如说,什么叫做基督教?我旁边的林教授是研究天主教的。天主教在过去的一个阶段里面,跟基督教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个我们没有分清楚的话,很可能我们对基督教,或者天主教跟他的政局的关系就弄不清楚了,我觉得这个部分必须要分清楚。

十九世纪以后进到中国的这些人物中,有政客,有商人,有军人,当然也有很多的传教士,这也要分清楚。如果你不分清楚,只看他是白种人,就是外国人;是外国人,就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咎到传教士的头上,这就有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不能怪我们华人的学术界,有时我们觉得为什么学术界都不重视?其实我觉得我们教会自己都不重视,那要别人怎么重视呢?把这些分辨一下,再研究时就更加容易理解,这牵涉到我们对历史的基本看法,或者我们研究历史的方法的问题,这点很重要。

我自己常常在想,有一家咖啡连锁店,叫“Is Coffee”,可是我们现在常常做的不是“Is Coffee”,我们现在做的是“about coffee”,都是把跟咖啡有关的东西在那里谈,谈了半天,没有谈咖啡是什么。我觉得过去我们在基督教的研究上面,教会内外、学术界,大概都犯了很多同样的错误,就是我们谈了很多“about Christianity”──有关基督教的东西,但是我们没有面对,真正的基督教究竟应是什么。

我们看到传教士跟某些文化单位或商业单位结合,譬如东印度公司等等;我们看到这些外围的现象,却没有追究传教士内在心灵的状况。换句话说,做为一个基督徒,他为什么去做这件事。我觉得我们没有把它分清楚,以致我们在解释的时候也出了一些问题。

我个人一直觉得,这是对基督教的研究方法论中很重要的一点,如果要真的了解基督教,我们就要了解基督教真正的面貌究竟是什么。当然在圣经中耶稣自己说,神是个灵,所以拜他要用心灵跟诚实来拜他。但是现在的研究者所重视的是外面看得见、摸得着、想得通,所谓的表象。我们从表象上来看,从表象去推论动机,而没有从真正内在去看动机究竟是什么。我觉得这个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偏见,而这些误会偏见产生了以后,教会的人士也没有注意到。(待续)

 

 

本文由北美宇宙光全人关怀机构供稿,刘建慰录音记录,本刊整理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