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TORY
孩童是不懂委曲求全的。如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大都在粗放的环境中长大。那时侯父母没有条件细心看管和照料我们。即或有条件,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父母也多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心灵和情绪上,比如,叛逆。
叛逆──这是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遭受破坏时的第一反应。诱发这种情绪可能只是一两件小事,例如有一天父亲因一件小事错怪并责打了他,于是他从心底恨父亲。只是长大以后,认识到这或许是一种大逆不道,是不应有的可耻情绪,因而把那恨恶忘却或压制了而已。
成人的世界充满了隐忍。如果说,在生活的重压下,反抗是内心强烈的要求,那么,隐忍则是一种必须。
“二十多年来我好像只学会了忍耐”,崔健道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其实,“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并非只我们这一代隐忍,整个人类的生活莫不如是。思想者忍受大多数的平庸,深刻者忍受周遭的肤浅,就连普通人,也得忍受很可能多舛的命运。
“我们一生的年日是70岁,若是强壮可到80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诗篇》90:10)圣经道出了我们一生的光阴,不过都是虚空。“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罗马书》8:22)这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本相。
我们不仅要忍受生老病死的惊涛骇浪,还要忍受柴米油盐的枯燥生活;不仅忍受我们生存世界的丑恶,也要忍受我们自身的有限和无奈。“人活着就是含辛茹苦”,这是简爱的台词,也是我们的。
终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无论轻与重,生命本身都不可承受。而且,你愈意识到这一点,你就愈加地痛苦。对于生命,我们越来越有“重担在肩”的感觉。反抗与隐忍,两者同样是宿命的痛苦,是这个世界加给我们的捆锁,也是我们自己的重担,它使我们无法获得内心真正的幸福与安宁。
好在,信仰却可以使我们超越这两种痛苦。一个声音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享安息。”(《马太福音》11:28)二千多年前,耶稣,上帝的独生子,来到我们中间。他对满怀忧虑的人说“不要忧虑”(超越人生忧愁);对心存仇恨的人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超越仇恨);对惧怕死亡的人说:“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超越死亡);对遭受苦难之的人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超越苦难);对黑暗之中的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超越黑暗);对混乱与不安的人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超越恐惧)……
帕斯卡尔说:“人只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是人类脆弱的本相。人,无法超越自己的脆弱,尽管他有着高贵的思想。人,无法超越有限的自身,必须藉助“伟大的光”的导引,才能到无限中去,才能超越。这就是宗教信仰的价值。
超越,是指超越这世界加给我们的重担和压抑,包括反叛和隐忍,却不是脱离实际、逃避生活。基督教从不是要我们过乌托邦式的理想生活。肉身是沉重的,现实也是沉重的,但不必是可耻的;人生是虚空的,但不见得是无意义的。因为,一切都在上帝的计划之中。
超越──超越世界与自身的捆锁,真正与上帝的爱相遇,人才能获得满足而幸福的心灵。此种神秘之宗教体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确是骨子里的特立独行;不是反叛,是骨子里的勇敢和不盲从;不是隐忍,是心甘情愿的顺服和宽容。因此,便将反叛与隐忍,不知不觉的丢弃了,成为一个超越的智者。
这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境界,“因为那门是窄的”,却永远值得我们追求。
作者现住中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