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父亲我爱你

 

 

 

文/许牧世译

 

 

 

这篇短文原载于一份教会的刊物上,我无意中读到,深受感动,谨译出与大家共享。俄国文豪托尔斯泰说过:“用朴素文字表达真实感情而引起广泛感染作用的作品,便是好文学。”这篇短文似可当此评语而无愧——译者志

 

父亲没有接外面打进去的电话,有人敲门也没有回应,可是他的车子停在屋外。邻居用一把通用钥匙打开了门,并锯断了从里头拴着的链子。他们发现父亲中风死在床上,死时七十八岁。

我同妹妹一起去清理他的遗物。搜检别人私藏的东西不免有点内疚,即使他是你自己的父亲。我查看他书桌的抽屉,找出一些注销了的支票、收据、信件、购物单据,以及一些生活上的小东西。其中有妹妹和我的照片,也有他前妻,就是我母亲的照片。父亲早年酗酒,三十年前跟母亲离了婚。

我们丢掉了好些他的东西,把他的家具送给了慈善机关。人一生搜集、积存了不少东西,死后儿女们却拿去丢掉!但也有些东西我们保存下来:从军队退役的证件,家用的工具盒子,一个便宜的手表,一部大字本圣经,一架录音机,好些福音诗歌唱片,和新泽西州波特逊归正教会发给父亲的一张出生纸,这证件签发日期是一九一七年十二月二十日,由牧师孙敏氏签署。

我同父亲的感情一向有距离,彼此不常联络。父亲不善于表达感情,他不是那种性格的人。他努力工作也努力喝酒,脾气急躁,但容易饶恕人。他有浓厚感情,很想表达,却是从来没有表达出来。

我最后一次看见他是一九九五年八月,那时候他住进新泽西州的一间医院。他患上癌症,知道自己快走近生命的终点。我坐在床边跟他谈话,那天一小时的谈话多过以往四十年来我们父子谈过的话。

“我生平犯了许多错误,”父亲说,“我不算是个好父亲,我对不起你妈,你会原谅我的,是吗?”“是的”我答。“上帝也会饶恕我,是吗?”他想说句肯定的话,却在句末加上了问号。父亲一向认为上帝对人的悦纳在乎人的行为如何而定。至今未放弃这个观念。一般人常有这种想法,似乎看行为比恩典重要。我们常遇见这类“加拉太型信徒”,其实我们就是!

要离开父亲的时候,我注视他的眼睛,看出他在说,“再见了儿子,我爱你!”我觉得这是生平第一次我完全了解了父亲。人生总是这样,一副最可爱的面孔出现在你面前时,也是你失掉了他的那一刹那。

我们没有替父亲举行安葬的仪式或追思礼拜,因为他不要。我同妹妹开车奔向海边,直达沙滩。那天天气阴森,我们走进水里,大西洋好似板着脸孔生气,怒涛拍岸,景象肃杀。记得我忽然觉得自己的苍老。当人丧父,会觉得自己老了,因为多年来有人站在你和坟墓中间,现在他走了,行列中的下一个轮到的就是你。你忽然觉得自己老了。

我按照教会葬礼的条文慢慢地念,细细咀嚼每一个字的意思:“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不至于缺乏……正如父亲爱惜他的儿女,上帝也爱惜敬畏他的人……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接着,我祷告:“全能的主啊,我们把你的仆人交给你……”然后我和妹妹把盒中的骨灰倒出,让浪涛卷去了。

我常惦念父亲,内心隐隐作痛!那天在医院他问我是不是原谅他,我说“是”,那是实在的话。当时他怀疑上帝会不会饶恕他,这一点,现在他当然是清楚知道了。

 

作者Louis Lotz,原文见The Church Herald, Jan.1996.

 

《“再见了,父亲我爱你”》 有 1 条评论

  1. […] ▸再见了,父亲我爱你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