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限的宇宙/李志航

 

 

 

文/李志航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写:“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很巧妙地说明,时间与空间用不同的角度去观看,人会有不同的感觉。

自古以来,思想家喜欢思考宇宙的本质,到底是永恒呢,抑是有起点呢?一般来说,大部份文化传说都肯定一个“有限性”的宇宙,就是说,万物是藉着某些“神灵”被造的,是有起点的。惟有印度文化的看法比较特异:虽然宇宙有起点也有结局,但是每次结局会带来新的起点,这样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本质上是永恒的。

因着近代科学的萌芽,人们对宇宙本质的推敲,不再全靠想像与逻辑,而是要求任何理论必须与公认的科学定律不冲突。十七世纪,牛顿力学及万有引力支持宇宙无限大之说。因为如果宇宙是有限的,万有引力必定使所有物质迟早向它的中心处收缩,而这与牛顿的观察并不符合。牛顿坚信有创造主,对他来说,全能的神要创造无限大的宇宙,不成问题。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十九世纪无神主义逐渐抬头,宇宙无限大与永恒的说法,慢慢地成了这些理论的中心思想。

二十世纪初期,科学家发现宇宙的星系竟然互相扩散,距离越来越远。果真如此,在宇宙历史里必然有个时期,所有星系物质都密集在一起。这种想法使某些科学家很懊恼(像爱因斯坦及爱丁顿等),他们觉得如果宇宙有一个起头,必然使人连想到宇宙有没有一位造物主。有一位天文学家Hoyle更揶揄地戏称这想法为“大爆炸论”。(怪不得当年方励之在大学介绍宇宙来源的大爆炸论时,就受到官方的诘难。)

既然有人强烈反对宇宙有起头,他们就不遗余力地要另立新说。像Hoyle等人就在一九四八年推出“恒态论”,谓宇宙虽在膨胀,但是有某种不知的作用,继续创造新的物质,来填满星系扩散留下的空间。然而,与恒态论同年出版的一篇文献,说明如果宇宙是经大爆炸而来,必定会留下痕迹,包括应该充斥在整个太空的某些幅射,而其代表的温度应该是绝对温度五度左右。十七年之后,两个实验室的科学家宣布,观察及理论都显示大爆炸的痕迹,而测量的微波幅射是绝对温度三度左右。这发现为恒态论敲了丧钟,今天,宇宙大爆炸论已被绝大部份科学家接受,而当年揶揄性的称号也成了不必修正的正式名词。

很多基督徒觉得大爆炸论相当符合他们的神学思想。但是,也有基督徒很不喜欢这理论,因为它包括宇宙已存在了约一百五十亿年的说法。原来,这些信徒是相信所谓“新近创造论”的,他们认为宇宙及地球过去的年代不会太长久,应该在一万年以下。

有一本1994年出版的书,《创造与时间》(Creation and Time,见注),作者Hugh Ross本是天文学家,后来专心从事福音工作。他写书的动机,是说明宇宙的年代,不应成为信仰的争执。

Ross在书中提到数种不同看法的比较,非常有趣。他认为,如果没有神的话,宇宙需要十的千亿次方的年数,就是1后面有一千万万个零这么多的年数,物质才有机会完全靠自然方法演化成生命。但是“新近创造论”与“悠久创造论”的年代分别(1万年与150亿年)只是十的六次方而已,与十的一千万万次方来比,真是毫不足道,何必为此争个不休呢?

 

注:Hugh Ross, Creation and Time, Navpress Publishing Group, 1994本文部分资料来自此书。

 

作者是美国化学博士,从事食品工业研究近卅年,着有《科学对基督教的挑战》一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