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梦——与孤云女士交流

 

 

 

文/周小安

 

 

 

《海外校园》第29期24页孤云女士的作品《好梦难寻》,引发了我的沉思。编辑在《好梦难寻》一文的后面,向读者发出邀请:“对于思思所面对的梦想和现实的困境,你有何建议?欢迎来信给思思,大家集思广益。字数请勿超过五百字。”

虽然我很愿意用文字与思思交谈,但又恐怕五百字的篇幅难以表达心中要说的话。于是我想,若是与孤云女士交谈的话,也许就不必太受字数的限制吧?

孤云女士以如下文字替初次见面的思思做了一个素描:“第一次见到她,以为是谁家的高中女儿刚从国内来。圆圆的脸,短短的发,白白的皮肤配上黑黑的大眼睛,小小的嘴边居然有两个小小的酒窝,怪可爱的。”

然而,一番生活的波折却在思思身上留下了如此显著而不可磨灭的痕迹:“思思看上去越来越憔悴了,原来活泼的短发也变成飘飘的长发了。大眼睛还是扑闪扑闪的,只是小酒窝,几乎消失了……然后常常可以听见她一个人哭,和她家合住二室一厅的太太试着安慰她,但她不是哭,就是不说话,怔怔地望着她。”

这样的际遇,禁不住让人联想到,一阵疾风暴雨,将路边含苞待放的花朵浇得七零八落。若“生活”对人的摧残是如此无情的话,真要使人感到不寒而栗了。

思思的人生经历看来并无惊心动魄的戏剧性,却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它清楚地反映了一大批从中国来到海外的寻梦者所面对的生存与梦的冲突:“大多数中国人到美国来,首先想的是怎样生存,条件可能的话再去做梦;思思是首先做她的梦,万一不得已时再去想怎么生存,也许她还根本没认真想过生存的问题。”

然而,究竟什么是人生之梦呢?孤云女士在文中写道:“谁不喜欢做一份自己开心的工作又和一个相爱的人生活呢?”

这样的人生之梦,应该不算过分吧?然而,对于大多数来海外寻梦的中国人来说,它却成了可望而不可求的奢侈。怪不得初来美国的思思有摆不脱的烦恼:“为什么这么多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一到美国来,都好像变成了机器似的?一天到晚就是读书打工,赚钱找工作。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反正哪个专业能找到工作就读哪个专业;没有什么爱好不爱好,哪份工作赚钱多就打哪份工。”

孤云女士用不多的文字向我们清楚地展现了两条人生道路:一条是大多数来海外的中国人所选择的道路,就是“生存第一”;另一条是以思思为代表的少数人所走的道路,就是“梦想第一”。面对这两条人生道路,许多中国人虽然被迫选择了“生存第一”,却又像孤云女士一样,难以砍断对“梦想第一”的人生的丝丝情意。生存与梦之难以两全,几乎是所有来海外的中国人所不得不面对的共同困扰。

如果我们将“生存”纳入“现实”的范畴,而将“梦”纳入“理想”的范畴,便不难发现,来海外的中国人所面对的困扰,其实也是古往今来人类所面对的永恒困扰:理想与现实的恒常冲突。

要克服生存忧虑,首先需要找出生存忧虑的原因。这就如医生治病一样,需要首先找出病因。耶稣指出,人之所以忧虑,最表层的原因,是价值次序的颠倒,把财物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生命不胜于饮食么?身体不胜于衣裳么?”(《太》6:25)

耶稣所指出的这个价值次序的颠倒,的确是古今中外的普遍现象。中国的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今天,“赚钱为生活,生活为赚钱”成为最流行的人生哲学。人们已经对这种颠倒的价值次序司空见惯,看不出其中有什么问题。其实,赚钱固然是为了生存,但生存却有着比赚钱更高的目的。所以,耶稣向人们指出,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人生哲学,正是产生生存忧虑最直接的原因。

然而,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将财物置于人的生命价值之上呢?

耶稣进一步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人们将自己生命价值的根基放错了地方。过去,当我们在中国吃大锅饭时,我们只有“生存不满”,却很少有“生存忧虑”。今天,当我们来到海外之后,没有了“铁饭碗”,于是便有了生存忧虑。据一个调查报告指出,海外华人赚钱的首要目的不是物质享受,物质享受被排在第七位。名列海外华人赚钱目的之首位的,是获得“安全感”。

中国人将财物当作人的生命价值的依托,而耶稣却向我们指出天父的慈爱。他启发我们说:“你们看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他。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么?(《太》6:26;参《路》12:24)他又说:“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太》6:28~30;参《路》12:27~28)

我们之所以为生存忧虑,首先是因为我们对人生命的无限价值缺乏认识。我们之所以对人生命的无限价值缺乏认识,是因为我们对天父和他的慈爱缺乏认识。当我们不认识天父和他的慈爱才是我们生命价值的真正根基时,我们便转而去寻找其他的替代物,于是就有那么多人就错把财物当作生命价值的根基。这样做不仅极大贬低了人的生命价值,而且带来了无穷的生存忧虑。耶稣让我们从天上的飞鸟和野地的花草看到天父的慈爱,而天父的慈爱才是我们生命价值的真正根基。

然而,人怎么会对天父的慈爱茫然无知呢?

耶稣进一步告诉我们,产生生存忧虑的更深一层原因,是人一方面知道自己的有限,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欣然地接受自己的有限。结果,人一方面过分地信靠自身的力量,希望自己来控制一切,除了信任自己的能力之外,不信任任何其他。另一方面,人又知道,人生中有许多的事情都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人就是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下挣扎,怪不得会有那么多生存的忧虑。

耶稣向我们指出人的有限:“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这最小的事,你们尚且不能作,为什么还忧虑其余的事呢?”(《路》12:25~26)在这里,耶稣不仅指出人的基本局限(生死局限)更教导人欣然地接受自己的有限性。人作为受造,他的存在本身不是自己所选择的,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而是一个恩典的赐予。人只有以感恩的心接受这种生存的赐予,才能欣然地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才能不过分地依赖自己的能力。

所以,归根结底,耶稣指出,人产生生存忧虑的根本原因在于“小信”:“你们这小信的人哪!”(《太》6:30;《路》12:28)由于人同天父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人缺乏对天父的信靠,因而不能认识天父的慈爱。

由此可见,由于不认识天父和他的慈爱,人犯了两个基本的错误:一.错把自己无限的生命价值贬低,看得比有限的财物更加低贱。二.错把自己有限的能力抬高,看得比它实际的能力更大。这两个基本的错误结合起来,就成为人生存忧虑的根源。

所以,耶稣向我们指出克服生存忧虑的根本途径,就是认识天父和他的慈爱。这也是全本圣经所启示的真理的核心:“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思思,你认识天父的慈爱吗?

 

作者来自中国大陆,加拿大理论物理博士。现住温哥华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