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坦尼克号——“永不沉没”的巨轮?

 
 
 
 
文/东文
 
 
 
凡看过电影“铁坦尼克号(TITANIC)”的人,无不为影片中那悲剧性的色彩所感染:巨大豪华的世界第一号海轮,在熙熙攘攘的伦敦码头,在万众注目与欢呼声中,冉冉驶入茫茫大海。金色的阳光披洒在巨轮身上显得格外雄伟。身份和地位截然不同的男女主人公,他们之间的爱情伴随着巨轮的航行而发生发展。富有罗漫蒂克情调的主题歌,在男女主人公并立船头、欲展翅飞翔时悄然响起,将剧情推向了高潮。刹那间你仿佛感到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好,黑暗仿佛永不会降临。然而,镜头一转,你看到了在夜幕笼罩之际,罪恶与黑暗伴随而来。除了人世间的阴险狡诈之外,一只无形的手悄然矗立起一座巨大的冰山,挡在了TITANIC的航线上。巨轮猝不及防与之相撞,两小时不到,一艘被称为“永不沉没”的巨轮,颓然被海浪吞没,一切化为乌有。啜泣声、叹息声充满了银幕充满了电影院。悲叹之余,一个硕大的问号从我心里升起--为什么“永不沉没”的TITANIC在处女航时就会触冰沉没?
凡学过数理统计与分析的人一定知道,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与否,与众多同性质的、互不相干的随机事件的发生与否及分布区间有关。可能性在95%区间内的随机事件,通常被认为是必然发生的,反之,可能性在5%或以下的事件,被认为是小概率事件,或不可能发生的。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在海洋上一艘船与一座冰山相遇的可能性:一座冰山的体积与巨大的海洋体积相比十分微小,可视为一个质点。同理,一艘船与海洋相比,也可视为一个质点。两个质点相遇的可能性是多少?百万分之一。这并非戏言,而是保险公司代办此项业务的依据。可这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性,在数学上被视为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使TITANIC沉没了,而且十分悲惨,船上有2206人,1503人丧生或失踪,703人获救,获救比率32%。
当然那天晚上气温下降,大西洋区的冰山和冰川的数量增多,使船触冰的可能性大于百万分之一。但船长Smith先生已有59岁,具有几十年的航海经验。在此之前,像许多船长一样,曾指挥船只在大西洋区无数次安然而快捷地通过了雾区、冰山区,无一失败。这次尽管是他第一次指挥TITANIC,且遇险前也收到几次发现冰山的警告,依他的经验,也不过是普通级危险,与他平常遇到的类似罢了。
也许速度太快是出事的原因。可TITANIC就是为了满足公众对速度和载客量的需要而设计的超大型客轮。它重46,328吨,排水量66,000吨,长882.5尺,宽92.5尺,从吃水线到船甲板60.5尺,从船底背骨到烟囱顶175尺,即11层楼高。动力50,000马力,速度24~25节,有16个密封舱。只要有2个密封舱没有进水,它就可以漂浮,也就是说,已经从安全角度考虑了高速度可能发生的撞击危险,因而被称为“不可沉没”的“海洋皇后”。而且它的救生船也是符合当时大英帝国的规定:万吨级以上轮船必须载16条救生船,总能力5,500立方英尺。TITANIC载船20条,9625立方英尺,经换算可满足1178人的需要,占当时船上人数的52%。至于其余48%的人,设计者不知何故并没有做更多的考虑。而且,距它58海哩的Carpathia号在收到求救讯号后,以17节的超速度(正常14节)向它靠拢,一路上遇到许多冰山的威胁,触冰可能性远大于TITANIC,却安全抵达了出事地点,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还有再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距TITANIC最近的船Canlifornian号,因冰山缘故而停泊在海上,唯一的一名无线电操作员在TITANIC触冰前十分钟下班休息,而甲板上的二副看到了十余海哩以外TITANIC上的灯火和求救火箭却莫名其妙。同样,正在休息的船长Sauley先生得知此情形后也不以为然,更未派人去检查是否收到有关无线电讯号。
如果以上种种偶然因素没有同时汇合,也许TITANIC的命运就会发生改变,至少不会丧失那么多的生命。然而这所有一切却在轮船的设计者、建造者、轮船公司、乘客,以及所有知道TITANIC的人正飘飘然陶醉在“上帝自己也不能弄沉TITANIC”的狂喜中悄然同时发生,正如圣经所说:“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雅》4:6),“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16:18)。种种因素产生的合力,注定了1912年4月14日晚在大西洋区TITANIC的厄运。
最后,我想提及的是,在1898年,一位名叫Morgan Roberston的作家,写了一本书,名为“Futility”(虚无)。在书中他建造了一艘从未有过的巨轮,与TITANIC极其相似,排水量70,000吨,长800尺,速度24-25节,载客约3000人,救生船的能力约占总人数的一半,也贴着“不可沉没”的标签,船上也载满富有的和得意洋洋的人。同样也航行在大西洋区,并于四月的一个夜晚触冰沉没,船名叫TITAN。出书后的十四年,书中描写的一切竟都变成了现实。
 
本文参考文献:
1. Walter Lord, A NIGHT TO REMEMBER.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of Canada, Ltd., New York, 1976.
2. Lawrence Beesley, The LOSS OF THE SS. TITANIC.Houghton Mifflin Co., Boston and New York, 1912.
 
作者来自北京,现居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