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飓风之后

在这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最不愿失去的是什么?在人生的许多惊涛骇浪中,我们应当抓住什么,才能活得平安稳妥?

 

 

 

文╱杨天道

 

 

 

 

惊涛与骇浪

 

当我们回顾2005年所发生的事件,最让人怵目惊心又难以遣怀的,无疑将会是八月下旬横扫美国南海岸的飓风,和继之吞没新奥尔良市的洪水。数十万人几乎一夕之间失去了家园、甚至亲人,昔日多少繁华热闹都随风而逝。

我们从报章杂志及电视屏幕上看到的,是数不过来的断壁残垣,和写在一张张面孔上的惊惶绝望。令我久久未能释怀的画面,是在无人问津的简易担架旁,一位劫后余生的老妇人,伸出手来轻抚毫无动静的同伴的眉眼。

我不知道,那是为了探测一息尚存的可能,或是诀别的苍凉手势。没有儿女陪伴又无家可归的老人,也许行将失去人间可以把握住的最后一分情谊。

一位丈夫流着眼泪,向记者述说被洪水包围中的爱妻,如何恳求他松开牵拉的双手,而终于被波涛卷去的场面。男子哭着告诉观众,他已经尽了全力,望之令人泫然。

我们这些幸免浩劫者,若不愿沉溺于感伤,就必然会思索自己的生命:在这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最不愿失去的是什么?在人生的许多惊涛骇浪中,我们应当抓住什么,才能活得平安稳妥?

据说,新奥尔良市的居民已经习惯了飓风来袭的日子,懂得用木板将门窗加固,储备食物和日用品来营造安全的堡垒。但奔涌而至的洪水却让他们无处闪躲,即使连素常带给人安全感的一切──身分、职业、房屋、亲人,甚至宠物,也不是永远的保障。

不难理解为什么风雨过后,人们就迫不及待要返回自己的家园。但外在的世界崩毁坍坏了,或许仍有重建的机会;我们的内心需要怎样的力量,才能平息长久的创痛和仓惶?

困在新奥尔良等待救援的灾民中,有人打出“我们相信上帝”的标语。更多的人却来不及想到上帝,或者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上帝在这危机中的角色。面对如此凌厉的挑战,基督徒真的可以做到处变不惊、不忧不惧吗?我试着这样问自己。

正如许多不期然的遭遇,灾变将每个人从面目模糊的大众之一员,重新变成向自我负责的个体。我们这时才明白,在患难中的唯一希望,是发现个人心中的平安。

 

 

深处的真实

 

平安是心灵的状态,所以耶稣向门徒论到平安时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约翰福音》14:27)

我们都知道,不管外表多么成功自信的人,心中还是会有说不清、理还乱的不安恐惧:也许前方是未知的世界,生命充满了不可确定也无法控制的因素;也许我们从事的工作超过我们的能力,令我们时常有力不能逮的惶惶;也许累积已久的焦虑、愤怒、怨怼,加重着我们的孤独,也蚕食着我们的安全感。

即或没有看得见的危机,我们对人生重要的一切仍然惴惴不安:我们所爱的人,我们的职业、财政状况,我们的健康、外表或者别人对我们的印象。

因此圣经告诉我们,平安从我们的心灵开始,正如我们的崭新生命,首先是心的苏醒,上帝国度的实现亦是肇自人心一样。

基督教认定,驱动和管理我们生活的,并非身体而是心灵。人生的品质取决于我们最深处的真实。虽然心灵的状态不一定表现出我们外在的形像,却始终是我们观看世界、诠释现实和作出决定、付诸行动的源头。

因此,耶稣提到的平安,从不是出现在风平浪静的人生,而总是流露在逆境、厄运、伤痛中,带领我们安然经历风暴。他向世人应许的安稳宁静,患难不会扰乱,恐惧不能干涉,记忆的阴霾也无法笼罩。我们还是会流泪,甚至不可能停止挣扎,但当所有的喧嚣和混乱退潮后,属天的平安仍然藏在我们内心深处。

耶稣说这平安不属于这世界,不仅表明世界的冲突不能阻挡它,更暗示世上原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安。圣经将它称为“出人意外的平安”(《腓立比书》4:7),正因为它并非海市蜃楼的自我安慰或精神寄托,而是惟独从上帝而来的礼物。

 

 

呼唤与回应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失落了平安?《创世记》3:8记载,当亚当与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犯罪后,因害怕而藏匿在伊甸园的树木中,而“耶和华神在园中行走。”

这里蕴含的真理是,每个人被造的目的是与神同行,与我们的创造主一起迎接每个晨曦。但罪割裂了这美妙的关系,人从此失去了每天与神同行的特权。

我们的不安要追溯到罪的根源,因为我们生命的秩序被罪破坏,再不能回到起初的轨道上。圣经告诫我们,除非我们解决罪的问题和重建灵性,否则“必不得平安”(《以赛亚书》57:20-21)。

纵观以色列的历史,虽然上帝设立献祭的制度,作为平安的途径,但那种人与神之间没有隔绝的境界,和由此而来的生命的坦荡自由,以色列人却始终未曾体验到。但旧约的献祭至少表明平安的所值不菲,它不是空洞的希望,反而要求生命的昂贵代价。

先知懂得只有那即将到来的救赎者,才能以自己的刑罚,换取我们的平安。于是耶稣被先知称为“和平的君王”,他降生的那个晚上,也成为世人心目中的平安夜。而我们失而复得的平安,正是从十字架的流血开始。在十字架的阴影下,耶稣的宣告仿佛石破天惊:“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约翰福音》14:27)

如同上帝一切的礼物一样,这份平安等待我们去寻求、靠近和发现。许多基督徒似乎习惯了等候,我们以为神的平安就像羽毛翩翩、飘落在心湖上。但圣经的信仰却始终从心灵深处的呼唤开始,在上帝的回应中达到高峰。

以色列是懂得呼求的民族,大卫王的平安来自他对上帝执着的呼吁。那些看似幼稚、甚至粗野的呼声,恰恰表达人对神的全然倚赖。于是心灵的迫切呼唤,竟成为新的人生经验的起点。

当我们不堪世界的重压,或是经历生活的剧变,惟有不止歇的追问,才能将我们带到上帝的怀抱,在他的光中发现和获取平安。对于大多数的学子,也许我们的生涯尽管有焦虑与挫折,却未遇到情感与身体的危险。

从神而来的平安不仅是保护与安慰,亦是领我们走进广阔无边的自由。我们都知道欲望、疲倦和罪咎如何将人牢牢控制,而心灵的平安意味着从恐惧、自卑、冷漠、沉溺、狂乱等等压制下的释放。

 

 

不竭的源泉

 

一位商人经历到上帝的大能,帮助他挣脱赌博、烟瘾和药物的捆锁,从此享受到生命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见本期12页)。几乎破裂的婚姻恢复了温馨,家庭辐射出来的平安也吸引着仍在苦苦挣扎的人。

另一位全职工作的主妇,发现自己的人生正在以危险的速度行进。仿佛卸除了刹车装置而只留下加速器的汽车,险象环生、甚至有性命之虞。她获得平安的秘诀,在于认清自己的价值并非由职业定义,而决心重建生命的秩序(见本期31页)。

她的故事提醒我们,既然平安的失去是因为罪带来的混乱,平安的重拾便意味着上帝的权能,再次行使在创造的秩序之上。我们在恢复的秩序中,发现自己真正的位置和使命,进而收获生命的平安。

因此,只有当人与上帝和好如初,才有可能指望真正的平安。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并且复活后,才开始向他的门徒和每个信他的人祝福说“愿你们平安”。

救赎重写了人在上帝眼中的地位,而耶稣最激进、也是最核心的教导,是将人与神的关系置于其他一切关系之上,甚至远超过亲情和爱情。

耶稣自己深谙平安之道,他的平静和安稳来自完全的顺服,生命中的一点一滴都被上帝掌管。甚至被整个世界抛弃践踏,都没有动摇过这份平安。

同样,不管是灾难还是困厄,将我们逐出曾经的安乐窝,一个被抛向上帝的人生,定然会在他里面找到平安的不竭源泉:我们的平安就是上帝的伟大。

飓风的余波尚未平息,无数身家具损的灾民仍然不敢对未来有太多期望。我想起作家张爱玲曾经面对乱世的感慨:“将来的平安,来到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们的了,我们只能各人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

踌躇满志的海外学子们,也许都无法摆脱盘踞在心头的隐忧。不知其极的旅途令人困倦,而紧张的节拍让我们不敢稍稍松弛。但平安的消息已从远方传来,等待每个人来启封,也催促着我们去分享。

 

 

作者来自中国大陆,现居芝加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