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命塑造的代价

 

 

 

文/王志学

 

 

 

“我小子啊,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

--《加拉太书》4:19

 

“每个人都想改变人类,

但没有人想到改变自己。”

--托尔斯泰

生产的苦痛在人类肉身苦痛的指标上,被列为极高程度的苦痛。凡经历过生产的母亲,都明白个中的滋味。保罗用生产之苦来比喻灵命塑造,可见此过程之艰难。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几个问题:人怎样能改变?怎样的事奉能带来别人生命的改变?怎样的聚会和培训,才可带来生命改变的长远果效?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我们事奉的焦点、路线和优先次序。

人不容易改变。我们的心灵常常在争战中:渴慕神与逃避神、事奉神与利用神、希望改变与抗拒改变,常常复杂地纠缠在一起。我们的内心有很多未得之地,容不得基督的临在。我们会拼命捍卫这些禁地,不欢迎祂踏足其上。基督忍耐地等候,祂温柔地在叩门(《启示录》3:20),让我们祷告回应:

神啊

我听见了你的叩门声

我愿意打开自己的心门

或许需要不短的时间才能把这扇深锁的门打开

在它后面收藏了很多感受和记忆

当我慢慢把门推开时

我或会感到惧怕

我或会感到愤怒

我或会感到痛苦

但我愿意打开自己的心门

 

我听见了你的叩门声

我愿意邀请你进来

细诉我心中的秘密

重担

恐惧

创伤

 

我知道只有在你那里才能找到释放

医治

安息

方向

我与你,你与我,一起走上这重整生命的历程

让基督成形在我的心里

阿们!

我们的事奉若不单单停留在办聚会、搞活动的层面,而要让基督成形在弟兄姊妹心中,也将会面对很多的艰难。人的罪、内心的创伤和对改变的抗拒,会以种种不同的方式反弹,甚至会伤害了服事他们的牧者和同工。但保罗用生产之苦来比喻灵命塑造,也点出了盼望和可能性。生产之苦痛后,我们将见初生的婴孩;付出很多眼泪、祷告和忍耐后,我们会见证弟兄姐妹生命的改变。靠着主的恩典,我们相信“江山易改,品性可移”。让服事的同工在奉献坛前立志:

“主啊,我愿意为弟兄姊妹受生产之苦,

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他们心里。

帮助我经历流泪撒种,欢呼收割。阿们。”

 

事奉的人不单是指全时间事奉的工人,也包括所有在不同的属灵群体中担当不同的服事的弟兄姊妹。谁来付出“生产之苦”,让基督成形在我们这群事奉主的人身上?

事奉中有很多危机,首先是忙碌。由于教会有做不完的工作,我过去常常首先牺牲的就是灵修祷告的时间。有时一周都没有稳定深度的灵修。虽然表面上还在事奉,却感到里面的空洞。我更像一个法利赛人,在讲台上训勉弟兄姊妹要重视灵修,自己却没有实践。圣灵对我有很深的责备,我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终于有一天,我跪在教会大的十字架下跟神立了一个约,那就是我宁愿做不完事情,也不能忽略与主在一起的时间。我们常说事奉主,但却不渴慕与主在一起,那又算是怎样的事奉?那天是我灵命的转机。有句话说:“If you are too busy to pray, you are too busy.”(“如果你忙到没有时间祷告,那么你是太忙了。”)现在我宁愿做慢一点,做少一些,希望事奉能扎扎实实的有属灵的基础。缺乏灵命成长的事奉是建基在沙土上,有一天终垮掉。

另一个事奉的危机,就是功利心。我们不论个人阅读,或参加各种培训,首先急不及待想到的是怎样应用在别人身上,怎样用于讲道和教导别人。这种常常“往外扑”的心态,使我们的灵命浅薄,也错过很

多圣灵更深在我们内心工作的机会,掉进像一位同工坦白自剖的光景:“常常讲论有关神的事情,但却不觉得与神很亲近。”我们应该有一些进修或退修的时间,其目的是单纯地完全为了深化自己与神的关系,追求更深的成长和突破。

初信主(二年之内)而参与事奉的弟兄姊妹,尤须注意灵命的培育。

因“水门事件”入狱的前美国白宫要员,尼克森总统的得力助手Chuck Colson,在人生的危机中与基督相遇,悔改归主。由于他的知名度相当高,很多福音机构和教会均邀请他在各种公开场合聚会作见证,并刊登传扬他的信主见证。当时维真学院灵修神学教授侯士庭(James Houston)提醒他不要那么快便曝光,应当隐藏一段时间,专心研读圣经和深化生命。这是来自旷野的属灵忠告。

我们初信主,心灵涌溢着如浪潮的一波波的喜乐和激情。过去的挣扎得胜了,内心的罪释放了。然而在潮水退后,我们发觉心灵的沙滩仍留下很多垃圾。成圣需要工夫,生命中很多深层的习性和顽劣的罪根,要透过很长时间的属灵操练才能炼净,结出悔改生命的果子。我们要提防过早的曝光和过份的忙碌,不要让它们扼杀了灵命成长的生机,和生活在各种假象中。

耶稣只用了人生最后的三年半时间来事奉,但他却在公开传道前进入旷野,四十昼夜专心禁食祈祷。面对外面那么多失丧的人,那么多需要医治的人,他这样做是否浪费时间?不!耶稣明明白事工的紧迫性,不能取代生命建立的优先性。这是我们所有事奉者应效法的美丽榜样,不然我们会掉进如同梅顿(Thomas Merton, 1915-1968)所形容的光景中:

“谁若尝试服事别人或这世界,却缺乏深度的自我认识,(内心的)自由、操守和爱心,他的付出将不具有任何意义。他只会传递自己的自我中心、野心和偏见。”

 

本文是“神国子民的塑造与操练”系列之二。第一篇已刊登在今年三月进深特刊第三期第6-7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